【扶贫】
奋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全面小康的核心要义在富民,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既要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还要特别关注极少数特殊贫困户,最终让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通过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构建基本民生保障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四川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依然面临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贫困群众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贫困地区发展制约因素多等严峻挑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只争朝夕、担当担责、主动作为,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坚定决心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奋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思路,认真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深入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五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贯彻《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严格领导责任,强化社会合力,加强基层基础,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要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确保全省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在目标任务上,必须注重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有机结合,确保同向同步达标;在总体思路上,必须注重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联动攻坚;在实现路径上,必须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有机结合,走出双轮驱动路子;在着力重点上,必须注重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根本改变贫困面貌;在推进方式上,必须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整体合力。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推动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突出问题。要着力抓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强化统筹联动,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困群体,优先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着力抓好富民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科学适度合理开发资源,鼓励共建“飞地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着力抓好乡村道路畅通,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溜索改桥、渡改桥工程建设,根本改变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工作,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牧区水利、“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解决饮水难和饮水达标问题。着力抓好农村电网升级,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消除无电户。着力抓好信息网络覆盖,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实施藏区州县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下乡。着力抓好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藏区千人支教十年等计划,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抓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抓好大骨节病、包虫病、地氟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加强禁毒防艾工作。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步伐,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着力抓好新风正气塑造,深入开展“法律七进”,以村规民约等为载体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推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必须采取更加务实有力的政策举措。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善于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农村资产要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渠道;强化政策兜底功能,加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帮扶工作,深化残疾人量化服务,构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安全网;统筹整合各类要素,推动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集中,建立完善目标责任、投入增长、资产扶贫、社会扶贫、绩效评估等机制;发挥人才支撑作用,认真落实“四大片区”急需紧缺人才选拔培育实施计划,加强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智力服务。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省负总责,市(州)、县(市、区)、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推动责任层层落到实处。要选好配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班子,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驻村帮扶工作组不撤出。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过上美好生活。要把扶贫开发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实践课堂,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推动扶贫开发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落实。
【生态】
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四川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强化“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认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要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继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当前,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任务和共同责任。要注重强化源头治理,避免新布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加快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力度,省市联动加快淘汰黄标车;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倡导文明施工,全面整治城市面源污染和道路建筑工地扬尘。
要算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帐”,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那些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上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的地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划。我省川西地区和高原藏区生态环境良好,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要选准发展路子,决不能盲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否则就丢了老本,得不偿失。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节能减排,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转型】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 后发也要高点起步
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四川已经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关头。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也已不可持续。必须痛下决心、保持定力,下大气力推动转型发展,早转早主动。
转型首先需要发展观念转变。发展依然是四川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依然是兴省之要,但不能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速。宁可主动将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纠结于经济增速排位,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当前,四川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需要在扩大增量中调优结构。要坚持区别对待、多管齐下、有抑有扬,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传统产业,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对落后产能,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予以淘汰;对新布局产业项目,要重点发展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推动转型发展,需要强化“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端切入促转型,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要充分发挥四川科教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迈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特别要看到,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很多都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弊端所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为转型提供新的动力。
【三农】
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
农村改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也是农村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另一方面,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30多年后,第一轮农村改革红利几乎释放殆尽。问题倒逼改革,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纷繁复杂的农村改革中,抓住“土地”这个农业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要素,抓住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这个最关键、最复杂、最积极的生产关系,就能够带动农村其他改革攻坚突破,实现纵深推进、整体推进、凯歌行进。
新一轮农村改革政策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把握好各项工作内在联系,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又审慎稳妥、循序渐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把准方向、守住底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工作基本原则“三个底线”不动摇。二是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追求一个模式,不设统一时限。四是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不等待观望,不驻足不前,做到蹄疾而步稳。
一是加快推进确权颁证,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要落实县(市、区)的主体责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资金投入和力量保障,同时推广“多权同确”的做法,统筹推进农村其他产权确权颁证。要在确权基础上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
二是多种形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放活土地经营权,目的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的机制。从实践看,流转方式主要有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这些都是有益探索,具体到各地,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党委、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规范、监管、服务作用,保护和调动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统筹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流转交易秩序,保障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防范和减少风险。
三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支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同时认真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帮助普通农户解决生产经营实际困难。要把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来抓,把农民是否受益、受益多少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衡量指标,积极推行合同订单、收益分成、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做法,让农民直接、充分、持续受益。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又注重走市场化路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作用。要大力构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
五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涉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向是建立起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要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加强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多渠道融资。要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使用好扶贫资金,体现惠民导向。
六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要把新村建设与深化农村改革紧密结合,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按照统筹城乡要求完善新村规划,重点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新农村,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深化农村改革事关全面小康大局,要增强农村改革的紧迫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清醒认识“三农”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扎实工作,改革创新,奋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崭新局面。
(人民网四川频道整理)
原标题: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谈扶贫、生态、转型、三农“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