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

2017-05-05 11:12:46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张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在“日益增长”之后,增加了“不断升级”、增加了“个性化”;在“物质文化”以后,增加了“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在日益增长的同时,也对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升级”包含了品质不断提高和结构不断优化的内涵。“个性化”,是对需求多样化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意味着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既有总体的要求,又有个性化的要求。在“物质文化”之后增加“生态环境”,其针对性在于: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承载压力大;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生活质量、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大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生态环境容量的巨大压力。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眼前的增长,不能以明天的灾难为代价支撑今天的“繁荣”。

  西方发达国家都曾面临过中国今天的问题,它们当年更多地用殖民扩张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方式解决环境压力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适应我国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而且要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国家自主贡献”。

  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使学者和经济工作者联想起了改革开放之初,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同时,曾经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进行的讨论。不少同志提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针对“唯GDP”“速度情结”“先污染后治理”等思想,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作者:尹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