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推进精准扶贫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宏伟目标。屏山县属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乌蒙山片区重点贫困县和水库移民大县,扶贫与移民两大难题相互交织。要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正确处理“脱贫与奔康、输血与造血、兜底与斩穷根、干事与争先”“四大关系”,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改革,确保2019年脱贫“摘帽”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让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
一、主力脱贫、统筹小康,破解脱贫奔康“两张皮”难题。
全面脱贫是基础和前提,全面小康是最终目标。要把脱贫带着小康走作为出发点,把全面脱贫、同步奔康作为最终落脚点。屏山立足城郊经济定位,加快培育“一纺二旅三硒”脱贫奔康产业联动支柱。打造“两江三带”产业发展布局,打造纺织、富硒食品为主导的工业;打造生态农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实施精准招商,引入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园区企业新用工名额三分之一定向贫困户劳动力招聘,累计解决5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产业成片发展保障全域全面脱贫奔康。每年确定几处重点片区,每年“摘帽”10多个贫困村,四年完成78个贫困村“摘帽”。在重点片区采取园区式、产村一体化成片推进,每片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元,个性化创造和建设优势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等,确保建成一片、脱贫一片、奔康一片。2016年确定了以鸭池乡越红村为中心的城郊农耕文化旅游片、锦屏镇万涡村为中心的万亩茶果产业园片等“八大片区”,带动51个村(贫困村12个)集中连片整体打造,覆盖2.8万人(贫困人口3850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脱贫示范带。
二、输血保障、造血再生,破解持续增收乏力难题。
不能保持贫困群众增收的可持续性,脱贫奔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坚持标本兼治,长期与短期结合、输血与造血统筹,才能让脱贫奔康成为现实。针对政府引领和市场带动脱贫攻坚参与程度分化突出现象,用合同形成“三方”责任利益联结机制,即贫困户全力参与、政府助力帮扶脱贫、专合社(龙头企业)接棒带着贫困户奔康,实施专合社、龙头企业承包减贫模式,有效解决了“谁带领奔康”问题。2015年起探索试点“扶贫资金变股金,贫困群众变股东”股权量化模式,通过“扶贫资金”破解“投入难”问题,“股权量化”成就“产业共生链”;规范“责权利”破解“利难分”问题,多方主体变成“利益共同体”;“一免四统”破解“牛难养”问题,贫困户变成“技术共享人”;“立体监督”破解“不放心”问题,利益关联者变成“风险共防员”,壮大专合社力量,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在试点成功后,及时研究提档扩面推广,将2500万地方债券资金纳入股权量化方案,确定高欣肉牛养殖专合社等2个提档升级示范点、新增五尺道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等12个扩面示范点,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利润分成、养殖收益和其他收益4种模式,将股权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同时,针对“三农”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突出难题,推出“政府+协会+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等九大金融产品,实现了贷款主体全覆盖,变农村“死资产”为“活资金”。
三、卫生兜底、教育斩穷根,破解因病、因学致贫返贫人口多难题。
屏山因病、因学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总贫困人口近50%,为此,全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强化财政硬性投入、实施“兜底”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教育有保障。围绕群众“无人看病、看病难、看病贵”,在全省率先试点探索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实行乡村医生与贫困户“双签约”,市一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市二医院与县中医院合作办医,设立大病救助储备金,通过医疗救治救助帮助贫困户恢复劳动力、恢复自理能力、缓解疾病痛苦。全县迄今已救助967人、救助金额157万元,覆盖43类重大疾病、慢性病。造扶智之血,斩断穷根。抢抓“市带县”发展机遇,建成宜宾三中屏山校区、宜宾市职业技术学院屏山分院,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源,把贫困家庭学生培养出来,让其有知识、有技术、有本领,是长远之策。为此,按照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分阶段,实施扶贫助学、栋梁工程、桃李工程,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入学成员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鼓励贫困家庭中的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农民变工人。仅2015年,栋梁工程整合各级募集资金88.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54人,发放助学金73.2万元。
四、全力干事、竞相争先,破解贫困群众主体意识不强难题。
“船上人不用力,岸上人累断腰。”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感觉到部分贫困户认识不到位、动力不足,已成为阻碍脱贫的难题。实践证明,“一味包办”会把贫困户帮扶成懒汉,最终陷入“干部忙活、群众烤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为此,实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破解“等靠要”问题。围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做到政策人人把握、措施人人理解、行动人人参与,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行转移就业先培后出、产业发展先看后干等“七先七后”机制,建立贫困户责任清单,明确“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什么不能做”“禁止做什么”,在全县开展“脱贫明星”“扶贫明星”等评先活动,每半年以“红榜”“黄榜”形式张榜公示脱贫先进户、后进户,强力推行由村民大会自发制定的“村规民约”“歇帮机制”,建立贫困户动态调整制度,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主动脱贫活力。现已评选出“扶贫明星”和“脱贫明星”各30人,评选出100名县级、500名乡镇级、1000名村级“读书先进个人”,公开公示“歇帮”86户贫困户。
(作者系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屏山县委书记 邱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