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对照战略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发现,目前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研究还是初步的,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整体论视角及其理由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把“四个全面”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梦等联系起来,立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四个全面”的贡献,并从哲学上挖掘“四个全面”的方法论意义。坚持把“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各个学科或单个研究者可以从各自角度把社会系统中的某个方面独立出来加以分析,但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事实不容抹煞。公共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可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治理,但社会自身的有机性不容忽视。
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执政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具有整体性,中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全面性。尽管不同时期改革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改革发展取向的系统性没有改变。这是改革开放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继续坚持。
符合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取向。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意味着要着手破解各种“疑难杂症”“啃硬骨头”,而且意味着要更加自觉地把各项事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量,加强顶层设计,使改革发展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正是“四个全面”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指向。
符合战略布局的基本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把“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这一定位包含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并重的要求,也包含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兼顾的要求。研究“四个全面”必须充分关照战略层面的内涵,把“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
整体论研究角度的理论基础
“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战略性,从整体论视角透视“四个全面”也就要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有关理论。
人们通常把系统理解为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把战略理解为关于某个系统全局和长远的行动方案。从系统与战略的含义不难看出,两者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之处在于,当把事物作为相对独立的分析单元时,人们更偏重于使用系统概念;当主观意图与具体系统(组织)结合起来并借助特定行为以实现特定目标时,人们更偏重使用战略概念。为方便论述,这里主要以战略管理理论为讨论对象。
20世纪30年代后,国外战略学兴起,经过数十年积累已发展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但在中国,直到现在仍然是理念、原则性东西多于实际运用,实际运用方面也多见于军事和企业组织,执政党和各类公共机构主动运用相对较少。综合已有理论,战略管理特别强调这样一些内容。
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被视为开放系统,环境被认为充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组织存亡取决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因此,准确判断组织所处方位、加强风险预判与管控是决定组织生死存亡的关键。
重视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各要素和各领域的关联与互动。这种关联和互动不是表面的或依靠外部力量人为促成的,而是基于对组织目标、价值、文化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而形成的。研究组织内部的关联和互动不能停留于表层,而应找出其中最本质的关系。
重视战略的时间要素。如果说全要素、全局、全面是战略的“空间”要素,那么,组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则是战略的时间要素。因此要通过历史方位界定,明晰组织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战略方案不仅针对组织当下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当下问题的解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重视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统一。没有合理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就会无的放矢;没有有力的战略措施,战略目标就会成为镜花水月。科学的战略应是目标引领措施,措施支撑目标,二者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