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慧型新农民着眼农村全面小康
剑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总工会主席张春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扶贫先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教育是培养智慧的根本。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剑阁县立足当前脱贫任务,着眼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按照知识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着力健全技能培训服务综合体、建立乡土人才实践大基地、搭建多位一体就业平台,加快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的实质性转变。
教育资源“捆绑打包”,打造技能培训服务综合体
加强技能教育培训,让贫困户掌握增收致富的一技之长,实现劳动技能培训和精准扶贫的有机融合。
发挥职教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按照“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繁荣一方”的培训理念,依托县内三所职业中学,整合人社、扶贫、农牧等部门资金技术资源,通过乡镇农民夜校,“捆绑打包”运作,打造以职业教育学校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贫困户技能培训服务综合体。全面开展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重点针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使其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量身打造技术培训和脱贫规划。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对全县163个贫困村、32892户贫困家庭、93513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全方位了解困难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情况及主要经济负担,家庭适龄劳动力情况,家庭居住条件,处于困难状况的主要原因等具体情况,形成一户一档的档案资料,对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进行精准分类。针对剑阁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实际,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扶贫的政策,编辑相关教材,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一户一策或一人一策的职业教育帮扶措施。进行有针对性职业教育培训,对症下药,并跟踪到脱贫为止。同时注重加强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杜绝“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脱贫。
创新培训模式。探索实践“1+3+X”教育模式,即以1个社区带动3个村,“X”则是指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培训,既解决了“农转非”再就业培训,又增强了贫困村经济发展动力,得到省、市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并大力推广。目前,全县已举办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班50余次,培训学员4000余人,劳务输出2800余人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万余亩,实现务工、产业、服务等纯收入4800余万元。
因地制宜“产教相融”,建立乡土人才实践大基地
结合剑阁人力资源丰富、投资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实际,利用剑阁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经济发达优势,积极探索项目带动扶贫。
鼓励支持返乡创业。立足于“产教相融”,实施“引领工程”。对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动向、数量进行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政策宣传、项目指导、资金扶持、平台建设、创业培训等方面入手,鼓励剑阁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推行“一站式”送培服务,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变“打工潮”为“创业潮”,有效带动贫困村致富。目前,全县共有221名人士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创业项目既包含电动汽车、电商平台等新兴产业,又包含剑门豆制品、剑门土鸡等地方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事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职教老师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送教下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学制定年度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找门路、引资金、教技术、销产品,带动群众致富。全县先后开展果树栽培、烟叶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320余次,参加学习5万余人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8万余亩。据统计,专家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使户均增收近6000元。
结合项目培养定向人才。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定向培训模式,为他们毕业后在本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全县已为860户贫困户创办了致富项目,建立创业基地45个,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3个,带动5000多名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其中武连职中投入资金120万元,建起现代温室育苗大棚800平方米、食用菌栽培大棚500平方米,依托基地培育西兰花、米冬瓜、圣女果、海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人才1200余人,辐射武连、元山、王河等17个乡镇的贫困户。先后与县内3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输送职业中学毕业生500余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200余人。
互利互惠“订单作业”,搭建多位一体就业大平台
积极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搭建教育和用工对接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推荐贫困劳动力就业。
探索校企“双主体”办学、协同育人新模式。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在优先推荐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基础上,实施“订单作业”,市场和企业“点菜”,学校与企业联手“烹调”,企业“买单”与“享用”,形成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场景模拟”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县先后开设“盛威尔班”“夏普班”“莱利达班”等“订单”培养班级,与首都机场、北汽集团等2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目前,全县已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3场,138家招聘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610个,有1250名职业中学学生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有80%达成意向。
校企合作,实训“联姻”。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学校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岗位,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资源,采用合约制承包方式建立家校企业,学校企业按股分红。企业与学校无缝对接合作,既是学生实训基地,亦是自主对外营业的经济实体;既培养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企业发现人才创造了平台。同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优先安排到企业学习,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师徒制”。构建新型的师徒、师生关系,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平台。依托省教育厅确认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的优势,剑阁县先后与16家省内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试点班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实现了招生与招工融合,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