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焦点图  

中江县石垭子村:小山村人居环境的两年巨变

2015-11-03 14:07:11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覃贻花

经过两年人居环境治理,中江县石垭子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省住建厅供图

中江县石垭子村

编者按

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将在广西召开。会上,四川将就相关经验做交流发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根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环境的同时,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农村特点?四川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至于这条路是怎么走的,则要从一座村、一群人说起。

□本报记者 熊筱伟

站在村民廖帮科家门口,远远能看到县城的轮廓。

就这么一段距离,过去要“跑断腿”——地处龙泉山脉的德阳市中江县石垭子村一大半是土路,坡坎相接、起伏不平,“好多拖拉机都爬不上去。”而现在,平整的水泥路从家门前延伸到中江县城,开车进城只要18分钟。

缩短城和村之间距离的,不止是道路。村容整洁、新房牢固……近两年,我省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给小小山村带来巨大改变。在廖帮科看来,这两年间村里的变化,比过去20年的都多。

A

硬件“大手笔”新村规划:村里有了一个个“小社区”

村口水泥路边,有一排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这是石垭子村新建的12社聚居点,住着17户人家。

10月30日中午,年过7旬的刘如琼拉了个小板凳,和周围邻居一起坐在街边小卖部门前,享受深秋里难得的暖阳,“住了小洋房,还能和周围熟人挨着,安逸。”

其实对于搬新居,刘婆婆之前挺担心。当初听说建新村聚居点,要把村里所有人统一搬到新房里住,刘婆婆慌了:全村近700户人,得是多大一片地?老邻居之间要想串门,就没以前方便了。何况离自家田地太远,去地里采点小菜,来回都要走四五十分钟,这对腿脚不好的刘婆婆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担心的事并没发生。石垭子村规划新建的聚居点,是一个个由几户、十几户集聚成的“小社区”,散布于起伏的丘陵中。每个“小社区”,都确保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接入。中江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刘建明说,当地属深丘,地形起伏大,若搞“大聚居”不利于村民出行,也会破坏当地农村特点。

村里的实践,在全省已上升为一种理念——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适度聚居。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已总结并推行“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乡村规划模式,通过建聚居点和旧村改造相结合,既改善乡村人居条件,又体现田园风光和乡村特点。

全新理念,通过规划的“白纸黑字”迅速落地。两年时间,我省约有9万个村落编制了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2013年石垭子村也请省规划院编制完成《石垭子村产村相融建设美丽新村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

基础设施:已完成超10个重要基建项目

在石垭子村,最让人惊喜的或许是小学:洋气的蓝色教学楼内,网络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一应俱全,每个教室还配有多媒体电子黑板;而教学楼外,则是标准塑胶操场、草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往往是欠账最多的环节。在这方面石垭子村屡屡“出手”:从通向聚居点的产业大道到村公共服务中心,村里近年完成的重要基建项目就超过10个。

建设所需资金,来自各级财政支援。连续4年,省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新村“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建立财政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将每年财政投入20%作为奖励资金安排。“都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考核,做得又快又好才拿得到。” 刘建明说,石垭子村已连续多年拿到了“奖金”。

为推进公共服务管理向农村延伸,全省78%行政村增设了公共服务专职管理干部岗位,省财政每年每村安排7万元专项经费。

共2条12下一页尾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