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大局思考谋划 创新推动地方发展
中共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 李继刚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治蜀兴川所处历史方位、重点工作任务,对各市州支撑全省发展格局进行了科学定位。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在深入基层一线基础上,个人结合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分析优势、弱项和短板,以广安市为例,着眼一些具体领域工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顺“大势”找定位,明定方向抓发展
谋定方向是抓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四向拓展”开放战略和广安市 “1234”工作思路中,明晰产业发展定位、行业奋斗目标,以正确的航向引领发展。例如:在商贸服务业工作中,坚持“以商兴业”,围绕“买得到、卖得出、愿意来、放心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小平故里的优势和紧邻重庆的优势”,做好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外经外贸结构调整“三篇文章”,打造“川渝地区商贸服务业强市”。在工商工作中,谋定“一个目标,三大工程”,即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实施“民营经济大扶持”“广安品牌大发展”“营商环境大提升”三大工程。在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中,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四个依托”(依托产业、依托园区、依托企业、依托人才抓科技)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从“短板”找突破,夯实基础抓发展
短者,不及也。加紧研究和解决短板制约,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要抓手。一是着力解决主城区商圈、餐饮住宿业态与地级城市不相称的问题。以实施城市提升工程为牵引,繁荣城市商贸,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在项目引进上,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目标明确在引进兼顾投资实力和运营能力的大企业大项目上,主动对接、主动宣传、主动洽谈,像推介工业园区那样去下功夫推介城市,致力于打造广安人引以为豪的CBD。坚持“宁缺毋滥”,不搞“小打小闹”,坚决将只会“建设”不懂“运营”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借助广安美食文化节等载体,提档升级餐饮住宿业,塑造“广安美食”“广安酒店”新形象。二是着力解决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培育不足的问题。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但目前在广安约13.8万户第三产业市场主体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不足800户,发展基础支撑严重不足。当前可在“优存量”上下功夫,探索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扶强扶优,试行“商务部门星级评比”的方式强化管理服务,帮助打通融资渠道,引导通过线上线下、连锁经营、品牌塑造等方式做大做强。在“扩增量”上下功夫,研究制定落实“个转企”“小升规”“限下转限上”的扶持政策,打通小微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通道;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鼓励引导大型知名企业在广安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当前,与稳增长、调结构的现实需要相比,广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园区因缺乏生产性服务配套而制约了发展进程。要坚持以“3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依托,大力引导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四是着力解决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缺失的问题。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设立广安海关机构。发挥公用型保税仓功能,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做大对外贸易规模,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和渝新欧、蓉欧、长江黄金水道等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培育一批自主出口品牌。
三、向“开放”要动力,借势借力抓发展
始终坚持开放的眼光看事物、开放的方式抓工作、开放的举措促发展。一是推动向上争取“制度化”。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做好向上争取工作,按照当年谋划来年、每月持续跟进、每季度总结分析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向上争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二是推动区域合作“资本化”。靠“感情”维系合作不牢固,靠“资本”共享利益才长久。广深产业园建设经验表明,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接机制,才可能实现长期合作、持续发展。这个经验也可以总结为开放合作的“资本化”,并可在更广领域内、更大范围上进行延伸和运用,让资本的纽带引出更多发展的“源头活水”。三是推动平台合作“具体化”。三次产业发展过程中,建各类“中心”“基地”“平台”多。但这些大多仅仅是一块牌子,很多“战略合作协议”也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益。究其原因,在于谋合作的时候未先谋项目。下一步,可围绕“务实”“落实”下功夫,例如在抓产业发展方面,在建立合作平台、缔结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围绕产学研全方面、供应链全链条,谋划合作的具体方面、具体的项目,推动平台合作做实、做出成效。
四、用“创新”激活力,优化环境抓发展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纵向看,近年来广安营商环境已有不少改善。但横向看,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广安应当善于学习借鉴,勇于创新探索,倾力打造“环境高地”,使之成为比肩“政策洼地”的另一发展利器。一是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争取“先行先试”。紧紧围绕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压缩了多少、投资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三个衡量标准”,再次审视“放管服”改革,杜绝“自我感觉良好”。充分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改革投资审批制度、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等方面着手,积极争取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广安模式、创造广安经验。二是在企业政策扶持方面探索“精准施策”。近年来,各级在二三产业领域制定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很多政策措施与发展实际、企业现实需求不能完全契合,致使一些政策措施好看不中用。在今后制定扶持政策方面,可坚持“精准施策”导向,用心研究制定真正能谋发展之所需、急市场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的务实之策,力争“开准药方、药到病除”。例如,在支持工业主导发展产业方面,有必要考虑从地市级层面统筹制定扶持政策,甚至“一对一”制定奖励扶持政策,将政府有限的“真金白银”用在好项目、龙头项目的“刀刃上”,引导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实打实干一个、成一个。三是在区市县营商环境方面试行“评价打分”。探索开展区市县营商环境试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接国家评价指标。通过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推动广安综合营商环境全面提升,让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广安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