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互利共赢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2015-11-13 09:44:2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覃贻花

互利共赢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谢鲁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今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的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新的指导方针。

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向前推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刚开始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今,以“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为标志,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就是说,与上一轮的对外开放相比,这一轮的对外开放中,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十三五”规划建议强化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推动者的诉求,也提出了新的战略和理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全会提出了我国新的开放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就是中国提出的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的战略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际上就是包容式发展理念在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体现。合作双方尊重和照顾到彼此所关切的利益,尽可能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或交会点,积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就像国内发展中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不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增长的道理一样,国际上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也不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中国所强调和实施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极具合理性、包容性、前瞻性的。

全会提出了我国双向开放、融合发展的开放思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世界经济依然处在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在这种深度调整中,有的国家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来摆脱困难,有的则试图转嫁矛盾和困难,有的试图甩掉别国自己另起炉灶,有的则认为把别人的空间压缩了就等于把自己的空间扩大了,等等。我国面向“十三五”,则采取了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强调合作调整、共渡难关、共同发展。双向开放、融合发展,就是这种更为积极开放合作态度所引申出来的思路和措施。

全会强调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二战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构建起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为代表的国际经济治理组织体系及治理规则,这一体系对于促进战后经济复苏和经济繁荣,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资本往来,塑造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关注不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及发展诉求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等等,使得这套治理体系及其相应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日益凸显。我国从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和自己推进工业化的实践中得出有益的认识,即要发展就要搞好开放开发,构建发展的基础实施条件。众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供给匮乏,是导致其无法持续推进工业化、无法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对这一块却存在着明显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力量欠缺等问题。我国以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资源和实力,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推进开发合作,力争为彼此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的,同时也是有利于发达国家获得更大经济增长空间的。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需要把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尤其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与推动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当前推动的经济转型,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推动要素来看,面临着重新打造国际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充分发挥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尤其是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有效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大竞争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以往的后发优势已逐渐削弱,急需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推动力量。我们需要把对内和对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还要加快开放体制改革完善,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和体制平台。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就是要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使得各种要素、资源能够更加便捷畅通的往来。因此就要求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要从过去那种侧重于招商引资、商品出口,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经济往来的方向改革完善。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