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委日前下发通知,在全市全面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坚持把“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贯穿于全市工作始终。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担当全省“首位城市”发展责任、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坚强保障。
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
多到市民扎堆处收集民生诉求
通知指出,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问需于民,才能激发群众的发展热情,汇集成全市发展的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下到一线接地气,多到市民扎堆的地方去倾听民声,从中了解群众需求,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急需解决的难点、关注的焦点作为工作的重点。
坚持党员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已开展了市领导或市级部门负责同志进直播间、进接访大厅、进政务中心的“三进”活动,以及每个市级部门联系一个受灾基层单位,每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户困难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三个一”活动。
坚持群众需求收集反馈制度。通过网络舆情研判、坝坝会、民情专递、乡村夜话等方式,广泛收集梳理民生项目和民生诉求。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专项行动机制。以群众信访集中排查化解活动、政务大厅集中整治活动、征地拆迁集中清理活动、社保问题集中清理活动等九大专项活动为载体,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信访事项受理和回复网上“两公开”制度,确保群众信访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
民主恳谈常态化健全网络问政
通知明确,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集体智慧,做到问计于民,才能集中群众的鲜活智慧,汇聚成全市发展的活力。
完善常态化民主恳谈制度。坚持“群众提意见、专家做方案”专群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重大项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应当先行召开民主恳谈会,广泛吸纳民智。
实行“调研周”制度。坚持每月一周调研制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着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
坚持政民互动制度。在媒体上开设政民互动专栏专区,设置“聚焦四风,服务群众”、曝光台、回音壁等栏目、举报投诉电话和信箱,及时受理、反馈群众的意见建议。
健全网络问政机制。健全村、镇(乡)、区(市)县、市四级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开展“微成都·为成都”,“@成都·爱成都”博友恳谈。
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
坚持第三方测评下评上民评官
通知强调,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利,做到问效于民,才能检验工作的得失,转化为全市发展的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怀着敬畏之心,尊重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裁判”。
坚持第三方测评制度。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党风廉政、政务环境建设等开展测评,把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建立健全“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民意测评机制。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组织市民观察团,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民生项目等进行监督评价,并及时反馈。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直接服务群众、群众关注度高的窗口单位、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专项视察、听取意见汇报,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媒体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落实“八项规定”和“四风”方面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实行“无会周”制度。集中治理文山会海,确保每月至少一周不召开会议,把时间更多让位于抓落实、促成效上。
改进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在报刊、电视等本地本级媒体宣传报道中,坚持领导活动不上头版、头条,把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让位给民生,使新闻报道更多聚焦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