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动态  >  学习交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书笔记摘编2

2015-12-02 11:58:17
来源:本站
编辑:徐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书笔记摘编(之二

切实改善百姓民生,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读书笔记

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吴羚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治理新常态,也是我们下一步干事创业的奋斗目标。

  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二是要切实运用好社会政策

  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格外关注困难群众,积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

  三是要重点关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抓好民生工作,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教师资源“县管校用”,奋力推进全区教育均等化事业。要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解决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四是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更加注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更加注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更加爱注重推进平安建设,深化平安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