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有效应对疫情 对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2020-03-11 15:52:5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山盈盈

□王雪锋李代军张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出台有力政策举措,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我省经济的冲击与影响也不容低估。建议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密切跟踪疫情发展态势,准确研判和评估疫情对我省经济的总体冲击和影响,及早研究部署在疫情防控期间及结束后的经济重点工作,确保我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及时出台短期政策

有效应对负面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应紧紧围绕“控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严格落实国家、我省已出台政策,及时出台其他相关短期政策,兜住底线。

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的关系,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疫情对正常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鼓励各地根据当地疫情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等,推出差异化、梯次化复工政策,并保持政策灵活性。可以成立省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应急保障工作专班,专班通过诉求受理平台等渠道,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复产突出问题,全力提供各类生产要素支撑,帮助支持企业迅速复工复产。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综合施策、普惠施策,加大金融支持、用工支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振企业家信心。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优先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中小企业,重点救助受疫情影响较大、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中小企业。协调省内各国有企业,加强对其上下游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塑造良好政企关系,畅通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及时主动回应中小企业合理诉求。在政策的执行上,应遵循市场化原则,避免“一刀切”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加大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帮扶力度。扩大线上招聘规模,适当加大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的生活补助,尽可能保障其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到较大影响。基于互联网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展,鼓励有利于灵活就业的新型企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

加大重点项目保障力度。抓好在建项目复工和新项目开工,特事特办、专班专办,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等平台,避免因疫情打乱建设节奏,影响建设进度。提前谋划一批新基建、补短板项目,做好重点项目储备。

尽早研究中期政策

做好疫后经济恢复工作

疫情有效控制后,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中期政策要聚焦经济稳增长,重点在基建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新经济等领域加大刺激力度,稳定就业水平,提振经济信心。

扩大新基建、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规模。加大5G网络、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城际轻轨、河湖治理等基础设施及智慧城市、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领域投资力度,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基础设施、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新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快5G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发展,重点在高端智能制造、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络消费、数字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加大投入。

加快培育新兴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断释放和激发居民需求潜力。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壮大网络消费、健康消费、教育培训消费、休闲旅游消费等。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为群众提供更多康体文娱旅等消费选择和场所。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在省内著名景点的文化旅游体验,培育疫情后旅游市场。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应急经济。支持国家级综合和专业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应急监测预警设备和群测群防监测设备研发,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地震、泥石流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积极发展医疗救援、安全事故救援等应急服务。

前瞻布局长期政策

提升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

长期政策要高度关注此次疫情暴露出在公共卫生设施和服务、社会管理治理方面的缺陷,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管理治理能力,提高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

大力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公共医疗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占GDP以及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培养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人均床位数、医疗设备数和医生数量。

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加快政府治理机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完善治理主体,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公共参与的协商。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官员问责体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强化信息公开透明。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打造智慧政府,加强科技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投资和应用。完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建立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作者单位:省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