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用典》,强创业干事之修为
达州市达川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廖秀婷
由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135个典故,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全方位地展现出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独具个性的“习式风格”。
“浩淼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总书记引用此句展现了其治国的韬略。“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宽阔的视野,执古御今的气魄,构建起泱泱华夏逐梦的大格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谈及的是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舟可覆舟。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写出为政者内心深入蕴涵的人文主义温情。
“革故鼎新”道出了今朝深化改革的关键,体现出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莫大的勇气和智慧。借古人之智,融今人之慧,揽天下英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推陈出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吞吐山河,构建起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用典》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利用作出了精辟概述。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习近平用典》犹如“强心剂”,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给我们以激励和震撼,让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静下心来,从文化典籍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精读活用《习近平用典》,最好的诠释就是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决心、恒心,干事创业,推进本地本系统工作取得突破、跨越发展。
(一)干事创业有定力。定力本是佛家语,用到领导干部身上,其实就是一种坚定信念、一种内心修为、一种自我操守。首先是思想上有政治定力,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爱国、敬业、明礼、诚信的公民;其次是对待工作要内心强大,决定好的事情就要持之以恒付诸实施,稳扎稳打,步步为赢;再其次是行为上要自觉改进作风,深化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对待名利稳得住心神、抵得住诱惑、看得淡得失,廉洁处事,干净做事,做一个让群众信赖、讲操守的基层干部。
(二)干事创业有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对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在干事创业中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人格标准,也是内心释放正能量的拓展与体现。作为一名敢担当、会担当的基层领导干部,一是要坚持民生为本,实干兴业,对待工作有一股拼劲、抢劲、韧劲,一种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精神。二是要提高工作执行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担当就是要对认准的目标率先垂范,敢做敢为,一鼓作气干到底。三是要敢于担责,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失误,善于总结经验,在磨练实干中争创一流。
(三)干事创业善做善成。《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社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面临转型提档的压力。就基层工作而言,在项目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环境整治等方面任务较繁重,面临的压力不小。因此,我们要具备底线思维,把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尽量估计得多一点,善谋全局、稳中求进、锐意创新,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和优先权,围绕省、市、区委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开展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加快发展、迎难而上,立足大干、巧干、实干,力争做到干必成、成必优、优必胜。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尽管静穆朴素,但总能穿越历史沧桑给我们以启迪。只有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在思想的高度上与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融为一体,才能使经典不仅仅被仰视,而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人贵读书、书贵精读、读贵善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不仅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把读书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决策能力、增强人格魅力和干好具体工作的思路、措施,转化为政治生产力,让阅读体现执政水平。
强国之路,强心之路,当从营造书香社会,推进全民读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