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辜堪生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其“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并展望这一核心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邓小平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重大问题的再确认,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把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他的视觉焦点从没有离开过教育。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中涉及教育问题的文章就有39篇之多。其中,邓小平于1983年国庆为北京景山学校写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著名题词,成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灵魂与核心。
“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提出首先建立在批判“四人帮”荒谬教育思想基础之上。众所周知,教育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四人帮”一手泡制的“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小学生黄帅批判老师”等事件,集中反映了“四人帮”荒谬绝伦的所谓“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对此,邓小平批判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讲了所谓“两个估计”论调,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驳斥了四人帮“智育第一”、“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论调,并强调应实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扭转了党内轻视科学文化、瞧不起知识分子的不良倾向,为党内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其次,“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在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的创新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改计划。英国于1981年推行新的“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试用期制度”,以促进师范教育;法国在1983年8月在报刊和电台上围绕“教育如何适应新技术革命”这一主题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日本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对于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并采取主动态度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变革。可以说,1983年“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提出,并非简单的历史延续,而是邓小平紧跟国情和世情的重要理论成果。
再次,“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分肯定了教育事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强调通过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思想回应了大学教育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大学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是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强调如果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
其次,这一思想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编制了
我国教育发展宏大蓝图。以“时间”为“经”审视了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史为镜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学在官府”,其教育的总体特点是“因循守旧”、“僵化保守”,教育目的是为封建制度选拔人才,人才选拔方式是“科举考试”,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内容是“我注六经”,学习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成为了现代版的“科举考试”,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和学生都被束缚在“教材”、“大纲”中,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教育和科技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就大都被屏蔽在“应试教育”体制之外。面对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困境,邓小平强调从教育方针入手予以革新,即教育应抓头头,抓方针。以“空间”为“纬”,鼓励教育事业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空间向“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广阔视野转化,强调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基础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使其以开阔的胸襟去了解世界和走向世界。在这一空间维度下,实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三化建设”,即教育的时代化、全球化以及民族化。时代化是其生命力所在,强调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全球化强调树立教育发展的世界性眼光;民族化在于强调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三者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再次,这一思想有助于建构当代教育人本价值目标。“三个面向”思想内含“人味儿”十足的教育理念,即推进“四有新人”的培育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四有新人”的培养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现实目标,在1985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诉求,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自己的主人。
与此同时,“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了新发展:
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出应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任务,并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和待遇,实现教育公平等理念;增加了新时期如何统筹各类教育,提高教育品质等问题,实现了“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可以说,“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自提出已成功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三十一年的发展。这一理念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航标,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
辜堪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12生,四川眉山人,现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省邓研中心重点课题、市邓研中心一般课题、省教育厅课题、西南财经大学课题多项。在《哲学动态》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编、副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生教材3部、教参3部。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5项,南充市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四川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