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基层宣讲技巧漫谈(上)“精当之语”与“鲜明之题”

2015-05-05 14:17:05
来源:本站
编辑:蓝天

  基层宣讲技巧漫谈(上):

  “精当之语”与“鲜明之题”

  胡跃明

  掌握基本的宣讲技巧,是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理论社科骨干,做好本质工作所必需习得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有人讲,这个宣讲技巧掌握不掌握没关系,反正上面有宣讲提纲,照着念,看着讲,不就行了吗!但是,现在的干部群众,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学习空气越来越浓,知识品味也越来越厚。如果你讲的不好,就很可能是:台上你讲,台下讲你;或者是台上你在讲,台下大家讲:交头接耳,频繁走动,拽瞌打睡,东张西望,完全可能没人听你讲。

  其实,21世纪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别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做好宣讲工作。党的时事政策,就需要不断进行宣讲。当然,今天的群众需要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宣讲,他们一不需要你读报纸,念稿子,更不希望你坐在台上空谈玄扯,他们需要的是充满真情实感,闪烁着真理和智慧之光,能使他们感到振奋,使他们看到希望,使他们听到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可能解决的宣讲。再从我们所做的宣传工作来讲,顾名思义:宣传宣传,既要“宣”,又要“传”。不宣不传,就不成其 “宣传”。要做好宣传工作,就一要“口宣”,二要“笔传”,就要做到:新方法要学(学写“时评”),老办法不丢(口头宣讲)。所以,下面我重点就“宣讲工作”,主要是“基层宣讲”工作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做一点探讨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近几年,我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委“党代会精神”、中心工作任务,以及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等宣讲工作。我的体会是:如果你的宣讲能够基本做到:观点新颖、语言风趣,深入浅出、易懂易记,引证丰富、信息量大,再加上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齐赏”,并严格把握好时间(不超时、不压堂),还是能够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欢迎的。

  (一)标题要醒目。怎样才算醒目,就要像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论著《红楼夺目红》、《红楼别样红》这类书名那样,一下就把你的视线和目光吸引过去了,一下就把你的精神和心思给牵动和拴住了,让你不得不摒弃杂念、集中精力,跟随这个标题、话题,“凝神静听”、“细思回想”。

  因此,我们基层宣讲工作,一开始从题目和标题上,就一定要让你的宣讲对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你今天到底要讲个啥子问题或啥子观点。题目鲜明了、醒目了,甚至是“夺目”了,宣讲的吸引力就会增强,中心内容就容易突出,时间也就相对够用。总之,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办法就是一句话:“选两个精当之语,搭配成鲜明之题”(据首都师大教授王凯符《八股文概说》“截搭题”一节提炼而成!)

  (二)观点要新颖。一切文章、讲话、报告,说到底都是拼思想、论智慧、出点子、讲思路。如果你的思想、观点、说法不新颖,缺新意,少创造,多是“老生常谈八股调,面目可憎像瘪三”。谁愿意坐在那里,听你“啰嗦、唠叨”。所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就讲:好的讲话、报告,犹如一团吐着新焰的火苗,使听者这锅平静的冷水,热气腾腾、万焰跳动,思想气化、观念升华。最后,可能有一些听众,听后——心动行动,推动工作,撬动地球。这就要求我们:除总标题的观点要新颖之外,其几个小标题的构思,也要新颖和讲究。文字不宜过长,尽量短促有力、对仗力求工整,让人看上去美观,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揣摩、认真研究、反复吟韵。 例如:《小康目标与中国道路——在资阳市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会上》:一、路与旗—我们应当“信”什么!二、富与强—我们正在“干”什么!三、改与转—体制机制怎么“建”!四、文与化—精神道德怎么“树”!五、和与安—国际义务怎么“担”! (五个观点十个字或五个字)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在资阳市委党校干部培训会上》:一、一道世纪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二、一条生命底线:当今中国核心价值观迷失的主要原因;三、一项卓绝工程:重塑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道德观——公民“四项基本道德”。

  (三)概括要精当。理论宣讲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引导和教育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说到理论宣讲,总有听者反映“烦”、讲者反映“难”的问题存在。据我观察,人们不爱听的是那些脱离实际的空道理,违背事实的歪道理,含糊不清的混道理,艰涩难懂的玄道理,以及强加于人的蛮道理。而哪些真正能帮助人们解疑释惑,明辨是非、知晓利害,弄清方向,听后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的大道理、实道理、新道理、真道理,哪里又有不爱听的道理呢!例如:《“积极稳妥”与“小步快走”——在资阳市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一、一道可以试错、不能出错的“赶考”改革大题——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二、一场全民参与、齐心合力的“攻坚”改革决战——努力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 “动力和决心”。三、一条全面广泛、深入持久的“复兴”改革生路——整体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 “重点及领域”。

  (四)逻辑要严密。逻辑思维是一种舍弃具体形象、依靠概念、判断、推理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以抽象的概念来揭示事物本质,表述认识的结果,它需要遵循“机智敏捷、流畅有序、全面深刻、批判创新”等一系列规律来进行,它特别要把头脑中想到(收集到)的许许多多东西集中到一条路子上来,以突出一个明确的中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教育家王亚南说: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冶炼过程;把思想变成系统的语言,把系统语言变成科学的文字,还要经过一个冶炼过程。正如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长叶嘉莹讲:“隐然有系统化之安排,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循”;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语“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川大教授周啸天语:关键的字要像一锤打下去的钉子,动摇不得。 例如:《诗意栖居与幸福人生——在资阳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培训会上》:一、从多岗锻炼中,获取处世之道。二、从奉命写作中,采撷温暖诗意。三、从专题宣讲中,感悟智慧人生。再如:《公文写作实践中的难点与魅力——在川大锦城学院“应用写作”通识课上》:一、公文写作有“三难”。第一,“话难”说到点子上!第二,主题提炼“结构”难!第三,“领会”领导意图难!二、公文写作有“魅力”。第一:知难“破难”应不难,文章可以“逼”出来!第二:“投石问路”拟提纲,木匠应能使之“巧”。第三:抒写才情“筑”梦想,成文应比预料“好”。

  (五)怎样实现和达成开场宣讲境界:“选两个精当之语,搭配成鲜明之题”

  军旅作家周涛先生有一篇妙文《文章武谈》,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直接的思路和简明的答案:中国人向来有一种简化思维模式,可以说成是有独特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是懒。许多错综复杂的事物,被这类眼睛看过去,好比用了一把板斧,一砍,截然断成两半。简单鲜明,一目了然。比如:阴和阳,雅和俗;忠与奸,药与酒;超脱与入世,清流和浊流;还有人与神,侠与盗。这板斧就像李逵手里那把板斧一样痛快,一顿斧头劈过去,出一口胸中鸟气,你说厉害不厉害?周先生从事文学创作十数年,发现这“纯文学”的行当里,其实暗藏着不少的“武略”或“武术”。今试说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是有“文胆”。好文章必有胆识,胆就是勇气。勇气产生于自信、自识、自知、自重。有胆才敢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然,最多只能说是“山上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串的叠字入词,也是有些胆量才敢写上去的。自古成大器的文人都是有胆的,岂独武将。毛泽东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二是“行文如用兵,诡奇为上”。文章面对读者亦如两军对阵。平铺直叙,语不惊人,便是你被读者打败;读未半,弃之如破鞋烂袜,一句“什么狗屁文章”,你没听见,也是败了。若老谋深算,胸有城府,出奇制胜,诱敌深入,杀回马枪,唱空城计,施连环套,布八阵图,读者防不胜防,拍案称绝,流连忘返,口服心服,就算你胜了。三是“与主题打斗,会躲闪腾挪”。写一篇文章,总有作者主要想表达的东西。文章写好,主题打倒。要想打倒,就得身手矫健,躲闪腾挪,声东击西,游刃有余。有如两人比武,对方原是个不倒翁,哪能轻易就范?所以,试探、虚晃、佯攻,探虚实处,找致命点,保持一定距离,拉开打斗架子;腾挪躲闪,是思维敏捷;来去纵横,是文路宽广;“直奔主题”、“围绕主题”,是不同的打法。四是“找到纹路,锤到石开”。写文章和敲石头一样,死敲不行。一锤子下去,只砸出一个白点,十几锤下去,石头表皮剥落了一层,里头还是团团一体。敲石头要先看清纹路,摸准纹理,石头虽硬,长势有纹,纹路有结,就势一击,迸然四碎。文章有文理,死往里写不行,越来越展不开。应该学习采石工,掂量一番,查找一下,揣摸清楚,寻到新鲜、突兀、便于展开的入笔处,然后下笔,左右逢源。例如:《“试金石”与“生命线”——在资阳市群教专题学习会上》:一、人民群众:人民性与党性问题。二、经验教训:党与群众关系问题。三、三转三题:群众路线践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