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王 苹
邓小平对我国城镇化改革非常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一、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开启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由停滞到快速发展的起点正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 1980年10月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确立城镇发展的基本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设计师”邓小平全面启动体制改革,同年部署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我国农村第一阶段改革仅用三年时间便基本成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实行,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自带干粮”进城,迈出了城镇化的关键一步。
20世纪80年代,城市改革拉开序幕。1984年 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同年6月,邓小平指出“虽然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复杂,但是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农村改革见效,城市改革时间要长一些,三年五载也会见效。” 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务院放宽农民进镇落户限制和建制镇设置标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并带动了城镇的发展。邓小平肯定乡镇企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战略,小城镇逐步得到恢复,新兴小城市和集镇也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是邓小平城镇化思想深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让农村走向“工业化”道路,而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
二、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共推城镇化发展
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实际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这里所谈到的“风险”,在深入推进改革中凸显。原有体制作用受到抑制,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扩大,“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促使中央和地方区域分割等“发展中的问题”涌现。1985年邓小平提出以价格改革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指出“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 ,1986年,他明确提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这个阶段,邓小平的城镇化改革思想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深化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重,面对城市改革进程的复杂性和困难波折,邓小平认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反复强调对城市改革:“不要怕冒一点风险。”“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 始终认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正是邓小平面对城市改革的无畏精神和“两个大胆”的重要思想,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以较快发展。1989年 12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90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到26.41%。
三、体制根本性变革力推城镇化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号角。他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三个有利于”,是城镇化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小平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90年代中期,城镇化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但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化的不断发展,国企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实施小城镇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小城镇建设上升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城镇化由此步入加快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总体上已经从传统镇街转变为现代化意义上的市镇,开始出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层圈式扩展,建立外环过境道路及远郊环路联系近远郊重要城镇的城市网络。到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至36.22%。这个时期,邓小平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只有“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就能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四、改革新起点加速城镇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和继承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城镇化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2000年《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十五”计划建议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写进党代会报告。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深刻变革调整时期,尤其是 2011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 50%后,我国城镇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文化历史传承的城镇化,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加快深入推进。2013年 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3.73%。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思想的指引下,在“走改革这条路”上阔步前进。邓小平“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城镇化改革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苹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研究员,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金沙讲坛办公室主任,四川省科社学会副会长,成都历史学会、古都学会、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为2006年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四川省首批“四个一批”专家。现已公开发表有关著述百余篇(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市课题数十项;获得省、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牵头撰写起草完成的成都城市精神、成都市民文明公约等数篇研究报告和关键词表述获得有效转化和采纳认可。牵头承办的金沙讲坛已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和社会科学普及品牌。研究专长为:科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