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从相关方面了解到有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安排,对该书的出版有了点小期待;6月底,媒体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真想先睹为快;盼望着,盼望着,7月中旬,拿到新书,油墨还带着新香,与第一卷、第二卷几乎同样大小的开本、同样简洁庄重的封面、同样精细的排版,似乎又见到了老朋友一般。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2017年10月18日第一次听到“乡村振兴”时的情景。那天上午,我和同事们早早来到广元市利州区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直播。电视画面里,人民大会堂雄伟庄严,会场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的论述让我心潮不断地澎湃,整整一上午,我认真地聆听着总书记的每一句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听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被震动,既而振奋不已。这不就是冲着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去的吗?
那几年,广元市利州区正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区委区政府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机关干部深入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先进典型宣讲、开展扶志扶能树新风活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全区上下穷尽一切力量、一切办法,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利州区响亮地喊出了2017年在广元市率行摘掉贫困帽的口号。
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也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利州农村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那一端,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青壮年外出务出,老弱妇孺留守,有人戏称为“996138”留守部队;后来妇女、孩子也进城务工与上学,村里基本上就是老弱病残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讲的“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
我清楚地记得,2004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从一家公有制企业董事长位置上退休后,在党组织动员下,回村担任村支书,倒贴数万元带领村民修路、改造电网。老人的行动打动了我。当我深入他任职的村采访时才知道,村里年青能干的人长年在外,村干部选举很困难,以至于他这位户口不在本村的老人回村任了职,而且一干就是10年。后来,由于年龄和身体的缘故,他不得不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村里却仍就没有合适的人选,镇里只好委派一位年轻的镇干部到村里任支书。据说那位镇干部很快又通过考试离开了该镇,村支书人选又成了问题。村干部尚且如此,农村其他人才更是缺乏。不仅如此,土地撂荒长满杂草、房屋长期无人居住管护而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出行不便,诸如此类的问题,着实让人担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出路,“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多么地铿锵有力!两个月后,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201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利州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同年,利州区入选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同时发力。2019年,全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开始;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也顺利完成。同时,从优秀农民工中吸引74名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回引并培养优秀农民工280人。农村适度规模化生产持续扩大,县级以上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接近100个,土地撂荒问题有效化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正在利州农村逐步显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粮食安全再次被国人关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论断多么具有战略性、前瞻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些重要论述,将是我们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
不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的90多篇重要著作,大多是我以前学习过甚至反复学习过的经典。再次静下心来研读,有如一杯杯美酒,愈品愈醇,常读常新。毕竟,真理不仅“味道非常甜”,而且还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