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大运会赋能成都高质量创新发展

2020-09-08 11:27:39
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周濛

大运会赋能成都高质量创新发展

鲍明晓 赵剑缘

国际赛事是大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城市软实力的一张硬名片。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其精彩绝伦的观赛体验、享誉四海的巨大影响和跨界联动的综合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能级提升的强劲势能和经济转型的澎湃动能,成为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突破口、维系全球影响力的保鲜剂。

以赛为媒,夯实赛事兴城的底层基石

以赛谋城,顶级大赛带动城市国际影响新飞跃。成都成功申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警会,高水平举办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国际网联青少年网球年终总决赛、国际乒联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项国际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国际赛事”作为体育领域的桂冠之珠,以其享誉四海的影响力、深度沉浸的场景力、跨界整合的联动力,对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高城市全球竞争力更是发挥着独特的“支点”作用。北京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奥运盛会,让2008年的夏天留下了独特的北京印;上海通过举办F1、ATP网球大师赛等国际单项赛事,向全世界展示着新时代中国魔都的绚烂;纽约、伦敦、东京通过高规格国际赛事的“保鲜”,增添了属于世界城市的亮采与荣光。

高效务实推进大运会筹备进程。今年6月,大运会组委会批准成立执委会,执委会于7月1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全面冲刺阶段筹备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执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审议重要事项,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重点工作。目前,总体形成了以国际大体联为指导,全面覆盖国际办赛要求、全面推进场馆设施建设、全面跟进赛事服务保障,以成都为主体,部、省、市、区各方联动的组织体系。大运会新建场馆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计划2021年4月底前全面完工,其中龙泉中学体育馆、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体育馆基本完工,其余场馆已进入幕墙施工和精装修阶段。改造场馆已开工24处,计划2021年2月底前完工,其中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已完工。赛区委员会已组建完毕,场馆中心总体组织架构基本搭建完成,18个竞赛项目主任已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选派到位。竞赛总规程、总日程完成制定,竞赛总日程已向各国际体育联合会报备注册。场馆运行规划设计、竞赛器材配置、示范场馆建设、技术官员服务、反兴奋剂等工作加快推进。推出“大运号”客机、大运主题专列和主题公交,在城市重要宣传载体投放大运会主视觉。加大市场开发和特许经营力度,发行大运体育彩票、大运主题邮票,在上海、广州举办大运会品牌推介会。会同国际大体联专家团队,抓紧推进外事、医疗、安保、注册、接待、交通、信息技术、志愿服务、人力资源等方案编制和人员培训。

以赛促建,打造满足赛事名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全球顶级赛事的溢出效应和地标性场馆的聚气作用,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优化城市功能格局的引爆点。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契机,倒逼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完善重大体育设施布局,其中天府奥体公园作为成都东部新区“两城一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四川首个集水上、山地、综合体育项目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新开工体育项目55个,实施社会足球场地规划建设,新建社会足球场33片,在建的凤凰山体育公园不仅是2021年大运会的核心场馆,还是2023年足球亚洲杯的办赛场地,更是继2004年成都举办亚洲杯之后,时隔19年再度以国际级场地举办亚洲杯。同时编制绿道体育设施布局导则,在已建成的3429公里天府绿道上植入体育设施,建设可在全国推广的绿道健身“成都模式”。积极开展“家门口”运动空间和社区综合运动设施建设,在绿地、广场、商业综合体、废旧厂房等闲置空间,因地制宜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增量。

实施职业体育繁荣振兴工程。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以“三大球”支撑成都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四川五粮金樽征战CBA联赛、兴城足球队成功冲甲,成都象棋队历史性斩获全国甲级联赛冠军,成都运动员全年共获国际大赛冠军14项,振兴职业体育雄风,“四川雄起,冠军归蜀”,重塑成都“金牌球市”形象。

以赛谋产,赛事经济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本土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有力促进赛事消费链、城市投资链和产业发展链的全方位融合,为2020年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造有利条件。2019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32.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约258.7亿元,5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52%,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430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结构上以体育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体育服务业收入、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分别超过65%和75%,体现了成都体育产业以服务业和消费业态为核心驱动的发展特征和产业本底,是成都挖掘体育消费增长潜力的有利产业基础条件。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举措拓展了产业链与投资链的增长空间。成都现已建成温江、武侯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项目,都江堰市虹口漂流等5个项目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表彰,金堂县被评为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为开展体育消费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实施招引培育计划,万达体育、华熙国际、华润文体等知名企业落地成都,劲浪体育、咕咚科技、绿茵岁月等本土企业成长迅速,成都体投集团完成对上市企业莱茵体育的股权收购。举办亚足联医学大会、成都体育产业峰会,汇聚全球高端智库资源为体育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签署多项合作协议,逾千亿金融支持和产业投资项目落地。

成都率先在全国开展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设立天府奥体公园、西岭雪山运动康养产业功能区等12个体育产业功能区,制定体育产业功能区招商重点计划,目前金牛区政府与中体产业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设立中体产业集团在四川及西南地区体育相关业务总部,投资30亿元打造西南首个体育综合体,引导产业优质资源要素向功能区集聚,建强体育产业创新产品链,健全补齐体育产业薄弱链条,为成都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的产业生态条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成都应对疫情制定促进体育消费的措施,对重点体育产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协调解决复工、稳岗就业、融资、开拓市场等问题,助力企业产品服务纳入大运会采购清单,促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体育消费快速回暖。

聚焦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以“体育+旅游”思路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西岭雪山冰雪运动旅游区等体育旅游综合项目,鼓励在文创街区、旅游景区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以“体育+康养”思路打造三岔湖运动康养休闲区、都江堰运动休闲功能区,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和运动康复机构,促进体育康养消费加快发展。以“体育+会展”思路,在办好成都国际健身及运动休闲展暨成都体育运动博览会的基础上,2020年探索创办成都国际体育消费博览会,推动“体育+消费+会展”模式促进体育会展消费加快发展。以“电竞+”思路制定《关于促进“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电竞+”融合消费,开展体育电子消费券发放工作,推出“成都新消费用券更实惠”活动,市级财政安排补贴6亿元,预计拉动消费超过27亿元,成为全国促进体育消费回补、扶持体育企业发展的标杆举措之一。

国际赛场的城市名片,为营造全民健身场景提供机遇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资源会在空间上呈现出极高的聚集性特点,借助着互联网等传播工具,赛事承办地在全球的曝光度也将会急剧提升。在GaWC世界城市评价体系中,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成都自2018年起已跃升至全球城市Beta+级、排名全球第59位。受益于成都不断办赛的尝试,以国际赛事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大聚焦、激活现象级的大传播,当今成都已经转为一个“国际赛场”,在2019年落幕的第18届世警会上,来自7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万名警察和消防员来成都吃火锅、看熊猫、带走蜀绣,向全球充分展示成都蜀风雅韵的城市形象,都是对成都几何级数量的宣传和传播。这场被世警联合会主席拉瑞·柯林斯盛赞为“史上最棒的一届世警会”,让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举办过程中与多种历史文化相融合,将体育赛事作为载体对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进行传播与宣传,形成特有的城市品牌文化。

借大运会等“三大赛”契机,营造全民健身的社区生活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成都借大运会之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发展体育,深入落实体育惠民,在今年8月《国民运动健康趋势报告》公布的“最具运动活力”城市中,成都排名第五,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公园城市示范场景营造方面,依托天府绿道发挥载体作用,聘请成都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担任绿道健身形象大使,组织登山徒步、越野跑、自行车、嘉年华等绿道体育赛事活动,2019年全年组织天府绿道健身系列活动831场次,参与人数1200万人次。在社区健身场景打造方面,完善赛事场馆周边微循环路网体系,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开展社区运动节,设置社区体育竞技比赛、科学健身展示、“大运会社区讲堂”等项目,同时大力支持开展老年人新兴健身项目,圆满举办市第六届老年人运动会。2019年,成都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82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提升至680万,体育带动的全民关注,甚至超过作为以“火锅”“麻将”出名的成都。在2019年抖音发布的成都热力指数中,“体育”以10亿的阅读量,关注度首次超过“火锅”,其中篮球以3.4亿的阅读量超过麻将,成为成都人偏爱的热度王者。

国家战略的发展使命,为振兴西部体育事业提供机遇

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四川发展“主干”城市,承载着落实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使命。为加快成渝体育事业发展,成渝地区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共同建立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合作平台,打造区域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形成“成渝体育赛事产业链”,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会商机制、支持两地体育场馆“一卡通”,共同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实施成渝地区人才战略,发挥区位合作优势,促进优质资源互补,用体育道路回应了党和国家对成渝地区重大决策的实践问题。

成德眉资四地联手,加快推进“体育同城化”发展。强化成都作为“主干”城市担当,以体育赛事合作联办和体育人才合作培养为核心,加强四市体育在体育赛事活动、青少年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构建成德眉资体育领域合作发展联络机制,开放赛事活动联合举办,联合孵化体育产业自主品牌,并筹划成德眉资四市体育项目联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和全民健身联赛品牌,开展运动员、教练员、社体指导员、体育管理专业人才交流培养。

加强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工作保障

一是重点推进大运会筹备与协调工作。2020年是大运会筹备至关重要的一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所致的多项国际大赛延期而带来了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当前大运会的筹备工作应紧扣统筹协调和竞赛组织两大核心,全力做好组委会、执委会的综合服务,密切与国家部委、相关国际体育组织保持高效对接。积极借鉴北京冬奥会、那不勒斯大运会、武汉军运会组织经验,搭建专业竞赛团队编制规程与赛程,以国际标准打造一流的赛事管理服务系统。

二是构建独具特色的体育赛事体系,完善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制度体系。围绕持续优化赛事体系、提升办赛质量、加速赛事市场化进程,开展赛事体系战略研究,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单项运动协会,培育引进更多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赛事。

三是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场馆运营。克服疫情影响,以保障成都大运会需求为首要任务,确保东安湖、凤凰山体育公园场馆建设任务按进度实施,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市级竞训场馆和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提升改造,构建覆盖市—区(县)—社区、满足赛事—训练—全民健身需求的“三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四是引导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市民参与动能。扶持培育本土综合能力强的体育社会组织,吸纳有经验、有资质的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发挥赛事经济在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中的长期流量效益,让市民分享“三大赛”的红利,并拓展赛事综合服务的参与入口,建立“市民参与大运”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融入办赛营城的全过程

大运会倒计时一年之际,成都以“谋赛谋城,兴业惠民”的创新实践,正在让“世界赛事名城”创建足音铿锵、行稳致远。

作者

鲍明晓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剑缘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