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学习正在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关于建立党委(党组)中心组网络学习平台的工作要求,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结合宜宾实际,迅速组建了宜宾党委(党组)中心组网络学习平台,覆盖了所有市级部门和区县、部分县级部门和乡镇,涵盖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4000余人,切实提升了宜宾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实效。该网络学习平台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突出网络资源重要性,解决“认识不足”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新兴媒体,特别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阵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大硬件投入,加强各类学习阵地建设,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刘云山同志也多次强调,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使网络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新途径。同时,省委把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学习网络,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建党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突出学习内容多样性,解决“众口难调”问题
网络学习平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党员干部的不同特点,紧紧围绕党员干部提高素质所需的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哲学、历史、文化等各种知识,优化学习平台内容,丰富学习资源,建设信息数据库,并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层次化、分众化和个性化。开发打造了文字讲稿、理论文库、电子书籍、音像制品等学习资源,为党员干部推荐了大量学习书籍,实现图、文、声、光、电的有机结合,涵盖了新闻咨询、热点分析、重大专题、原著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频报告、交流园地等栏目。为各级党委中心组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理论学习服务,实现了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化、数字化、视频化转变,成为党员干部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党员干部学习的需求,确保党员干部愿意学、愿意看,学得懂、用得上,解决了“众口难调”问题。
三、突出学习方式灵活性,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领导干部都肩负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学习和工作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该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终端分散多点的特性,从技术上突破了局域网的限制,制定以自学为主、灵活务实的学习要求。网络学习平台可与电脑、手机、电视、投影等对接,实现全方位的新媒体学习,即便党员干部在家、出差、调研,也可通过手机、电脑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查阅信息、积累知识、思考理论,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既不影响工作,又扩大了学习的时空范围,实现了高效率推进学习。
四、突出管理考核科学性,解决“考核弹性”问题
根据中央和省委对党委中心组的管理考核要求,确保学习不走过场。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学习较为分散、不易考核的实际,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电子学习档案库”,全程记录单位和每个领导干部的学习计划、时间、内容、考核成绩,将学习成效标准量化,实现管理考核标准化。针对考核程序复杂、主观因素较多的情况,制定了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电脑自动汇总学习情况,用科学客观的分值来准确反映理论学习的成效,实现管理考核自动化。建立健全了网络学习的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按照《宜宾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考核办法(试行)》,把理论学习这项“软任务”,用网络系统实现“硬管理”,提高学习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五、突出运行成本实效性,解决“资源浪费”问题
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现拥各类专家视频报告资料,解决了过去需花费数万元才能邀请一次权威专家上门讲课的情况,有效节约了各级中心组学习的费用。现在全市各级中心组可以从资源库中筛选适合当前学习的视频资源集中观看和自主学习,即可组织完成中心组学习。相关学员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即可通过网络快捷发布到平台,相互交流互动,使网络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提高学习效率的新方式,同时学习成果也转化成新的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资源共享的生态链,共同建设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源大超市。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无纸化、数据化、远程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大降低了党员干部的教育成本。
(2015年第8期《宜宾工作》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