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复兴路,熠熠民族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39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篇讲话,让我感悟很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他回溯数千年历史,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方面,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民族精神之光,照耀着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道路。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总书记回顾历史,用伟大思想巨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伟大史诗、伟大工程,深情而豪迈地赞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当我读到140页第二段的“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由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先哲名言,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足以说明,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古有精卫填海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愚公移山持之以恒代代努力,今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作为中国人民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汇聚成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的奋斗精神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注入了奋斗动力。
我所在的单位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也涌现了一批新时代青年的代表:有为着青春梦想不断努力践行的中国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林佳;有出身寒门、不畏艰难、自立自强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林厚坤、曾杰;有在第六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的师生团队等。特别是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曾杰,他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2018级的学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优秀学生。2018年9月,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曾杰从一个小山村忧心忡忡地来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考虑到曾杰的自身情况以及将来就业的相关问题,学校为其调整了更适合的专业,购置了手推轮椅协助出行,安排了无障碍寝室,安排了志愿者在节假日保障曾杰的就餐和出行,人文学院老师们还主动捐款为他购置电动轮椅,尤其针对他的写作爱好进行了专业指导。深受激励的曾杰在课余时间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网络文学作品《原罪之名》,收获了近10万的网络点击量,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他说:“感谢老师们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今后我也要让我的学生们像我一样,感受文学的美好,收获生活的勇气!”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深刻诠释了“自强不息,勤奋敬业”的泸职院校训精神。
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迫切需要当代青年传承伟大奋斗精神,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总书记回眸历史,着重从两个方面对伟大团结精神进行了深刻阐释:一是“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坚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中流砥柱。
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此次抗疫,习总书记亲自指挥、周密部署,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讲述了令世界瞩目的“团结抗疫”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团结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民族意志。
在泸州的抗疫工作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主动请战、日夜坚守、勇挑重担、冲锋在“抗疫”的第一线。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社区乡镇的各个角落,一个口罩就是他们全部的防疫装备,他们不怕风霜雨露,放弃休息时间,响应国家号召,默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青春书写一首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赞歌。疫情期间,2017级学前教育1班章静同学在泸县得胜镇龙阴沟村党办做返乡人口排查、路口劝返及文案编辑志愿服务工作。她说:“起初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没有想过后面的局势会怎样,只是想能够保护好村民们,防控好疫情。从这份工作中收获到的更多是感动,是社会各界同风雨共患难的同心。”2017级语文教育3班罗文同学在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富华村自愿参与电话摸排志愿服务工作。她说:“每个人不管身在何处,国家有难,都应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力量。疫情期间有很多和我一样平凡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座城。我相信,这些细碎的日常总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发出光芒,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陌上花开之时我们定能满面笑容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蔡锷将军在《劝捐军资文》中说:“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这是中华儿女的高尚品质,也是一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他们这种担当、付出、奉献的精神,将在学校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与坎坷,一路走来,我们还是怀着赤子之心的,从前的那个少年。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大任扛在肩上,作为党的初心使命。
翻开我所在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也是一部充满艰辛、历尽坎坷,为了梦想顽强向上的奋斗史。学校的前身是川南师范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四川第一所“新学”。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晚清第一词人赵熙为首任校长,朱德、恽代英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培育出吴玉章、曾德林、黎英海等知名校友。从川南经纬学堂到川南师范学堂,从泸州师范学校、泸州教育学院、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到三校合并,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几经变迁,历风雨沧桑却奋斗不息,经岁月淬炼而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泸职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指示,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学谋划,砥砺前行,为争创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努力奋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