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夯基垒台 立柱架梁 扎实推动就业扶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11-17 15:38:50
来源:本站
编辑:张琳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章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题,编选了2017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阶段任务、实施路径、工作重点等重要著作,为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书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作为人社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承担着行业扶贫的一项重点任务——就业扶贫,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著作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意义,在学懂弄通上下真功夫,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识就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增强贫困家庭“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里谈到“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同时中央明确要求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人就业,那这个家庭真是满面愁容,家庭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他要求每个家庭包括城市一定要消除零就业家庭。而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主要渠道,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就业扶贫的成效日益彰显。这就要求我们人社战线的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化对就业扶贫的重要性、现实性、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全面落实中、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抓深抓实抓细就业扶贫各项工作,打好就业增收这个“造血”脱贫的主动战,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紧盯重点任务 千方百计促进贫困户就业

实施“数据摸底”专项行动,打造贫困劳动者就业动态“风向站”。要充分用好用活扶贫系统和劳动力信息系统,以帮扶干部走访调查为补充,逐一比对,全面掌握辖区内贫困劳动者就业状态,形成就业、失业、技能培训三张清单,逐户制定就业方案,分类施策,提高就业效率。

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打造提升就业能力的“加油站”。依据培训清单,充分用好项目制培训,为贫困劳动者量身定制就业需求大、培训周期短、实用价值高的培训项目,并采取送训下乡的方式,将培训搬到村委会教室、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就业技能,使他们能有一技傍身,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实施“扶贫载体”创建行动,打造实现就业创业的“供给站”。要创建一批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主动开发一批就业门槛低的岗位,用以吸纳贫困户,努力将就业扶贫基地、车间打造成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的供给源。

实施“专场招聘”系列行动,打造推动劳资双方有效对接的 “中转站”。要深入扶贫产业园、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广泛收集用工信息,筛选出一批适合贫困户的就业岗位,通过微信微博平台、乡村广播、公示栏等方式多渠道高频度发布。积极组织开展送岗位信息“进乡入村”和用工企业入村等小微招聘活动,搭建就业招聘单位和贫困劳动力求职的洽谈平台,促进劳资双方有效匹配。

实施“劳务输出”专项行动,打造贫困劳动者就业“输送站”。依托劳务合作,建立“返乡创业和劳务输出联络站”,做实做细“就业需求”和“岗位供给”清单,开通服务专车,为有集中出行需求的贫困劳动者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运输保障服务,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规模。

落实政策兑付 做优就业服务保障

用好用足就业利好政策。要利用好就业奖补政策和农村公益性岗位政策,对年龄大、无技能的贫困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保障基本生活,对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兑付就业奖补政策,鼓励其稳定就业;对企业要兑付社会保险“降-补-返”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突出问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吃紧的关头,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能麻痹大意、松劲懈怠,始终要紧绷神经,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据就业”和“数据达标”现象,持之以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

作者:李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