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结晶,理论学习应在原原本本学原著、联系实际悟原理上下功夫,切实将知识体系入耳入脑入心,与中央精神同向同行同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一专题也是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的《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内容,之所以将该专题放在该书十九个专题的第一个部分,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我们应从学习十九大报告和第一个专题入手,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下真功夫加强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书的学习贯彻。
深刻理会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标志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三个意味着”是整个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关键,领会其意,就能领会新时代的内涵。三个意味着分别从历史意义、理论意义、世界意义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第一个意味着讲的是进入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自1840年以来,近现代的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发展道路的路程,中国当时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等,对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进行革命探索 ,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同样对带领中国人民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始终秉持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理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已经于1949年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初步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当前正值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阶段,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最终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个意味着讲的是进入新时代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过50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也走过了170多年发展历程,对于近代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指导性作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无他山之玉可攻,无现成经验可用,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实现先革命后发展,这是摆在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历经种种艰辛与曲折,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明确了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中国贡献,发出了中国声音,体现了中国智慧。
第三个意味着讲的是进入新时代给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全新选择。长久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似乎只有一个选择,即实现国家现代化走西方发展模式最为便捷。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使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用实际行动证明上世纪9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历史终结论”是不可行的,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快速发展的道路,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国家从贫穷落后到欣欣向荣的道路,这无疑给那些不想以牺牲国家独立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全新选择,提供全新思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积极开展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应及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作为医学院校的西南医科大学一方面第一时间派出六批共计76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四川甘孜,成功治愈了421名患者,其中重症患者228名,为全国抗疫贡献了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用好疫情活教材,凸显医学院校特色”为工作思路,以抗疫大考中的“中国答卷”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思政教育。一是以此次学校全面参与抗疫工作为契机,结合学校老师感人事迹,以“战疫有我 医者仁心”为主题,制作一堂特殊的云端主题思政课。此次主题思政课以思政课教师面对面访谈一线抗疫人员代表为主要形式,侧重从医生、护士、党员、青年各个不同侧面,以舍身忘死、救死扶伤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以“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学校校训影响学生,以激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引导学生。本课程截至目前点击量达到26万多,是全校学生数的10余倍。同学们积极留言参与讨论,纷纷表示要以老师为榜样,坚定学医道路,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二是深挖90后抗疫青年代表——我校男护士邱少平同志的先进事迹,以此为人物原型拍摄题为“浪涌”的主题思政课微电影。邱少平同志作为四川省驰援湖北武汉的第一批医护工作者,在一线做了大量工作,并获评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微电影以该生初进校园想转专业为序幕拉开,通过思政课教师对该生的交流探讨引领,使其坚定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能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专业思想,立志成为一名“男丁格尔”的故事,体现了思政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勇敢肩负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肩负的是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我更应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舞台,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将思政之“盐”融入教学之“汤”,努力探索打造有思想、有内容、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以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有温度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站好三尺讲台,挥洒一片赤诚,引导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让有限的青春挥洒出无限光彩,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彭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