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熊隆东:省政府及省科技厅等省级部门进一步支持达州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指导推动力度,在特色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并加强向国家及相关部委汇报协调,帮助达州早日创建为国家高新区。(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何洪波:泸州作为四川南向毗邻重庆的地级市,建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彰显泸州特色,着力做好交通运输融入、产业协同融入、公共服务融入这“三篇文章”,抢抓战略机遇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除了做好交通运输、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的全面融入,在平台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等方面全面融入。(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广元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员会主任隆斌:2021年将持续着眼作风纪律强保障,坚决把广大党员干部优良作风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作风攻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治“四风”顽疾,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擦亮作风建设名片。治为官不为,综合运用容错纠错、打击诬告陷害、澄清证明等措施,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治基层“微腐败”,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决防止党员干部与民争利。(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政协主席、州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向秋: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下,甘孜州将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融入全省经济文化体系为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九寨沟漳扎镇中查村党支部书记白玛介: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保障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二是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9+3”免费教育等政策,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中小学及幼儿园硬件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是持续加强民族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坚持向内拓展和向外输出相结合,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劳动力自主创业增收。(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珙县观斗苗族乡武装部长、副乡长杨代强:实施乡村振兴首当其冲是产业兴旺。这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场的努力下,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明显的转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了满足,下一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提高生活品质。产业兴旺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同脱贫攻坚一样,在队伍选拔、资金筹措、方案制定、工作实效等方面都应当重点考虑。农村的产业发展要做规模产业、生态产业和科技产业,要让老百姓的口袋继续鼓鼓的。(据《四川新闻网》)
四川省人大代表、德阳市委副书记、罗江区委书记刘会英:一是支持德阳布局数字经济重大项目。依托时代飞扬投资建设的“云上天府”云计算中心项目,支持将该中心作为成渝区域大数据中心节点布局。依托德阳6000余家工业企业的装备制造基础和亚度家具、东方电机等龙头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支持德阳建设5G基础设施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依托天府数谷“凤翥湖数字小镇”和中国电子、南威软件集团、58集团等近20家知名数字经济企业集聚优势,支持德阳创建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优先在德阳布局全川数字经济重大项目。二是将德阳创建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纳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支持德阳创建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将其纳入全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支持德阳依托先行先试机遇,为全省及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探索经验和路径。(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王东:在高质量发展竹产业的过程中,还要以本地龙头企业为基础,引进或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建立竹产业加工园区,因地制宜构建竹产业链,形成“竹原料—初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着力发展竹编、竹藤家具、竹纤维加工、竹塑板、竹浆造纸、竹筷、竹笋加工等,探索开发现代竹酱油、竹醋、竹酒等新产品,稳步扩大品牌市场,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兴文县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项平:尽管基层医疗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要达到老百姓的满意度,还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加大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业务及职业道德培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一定奖励机制留住医疗人才,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天府新区将建强“实验室”。以天府实验室为抓手,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切实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布局“大装置”。在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超高通量多功能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规划,“十四五”建成 Z 箍缩驱动混合能源装置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更多抢占制高点的川版“国之重器”。集聚“国家队”。依托四川军民融合发展优势,发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科研机构聚合功能,加快引聚国家级科研机构及研发型领军企业,集聚彰显国家实力的科技力量。拓展“高校圈”。加快投运即有的43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加紧落地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创新平台,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快速做强科技创新生态链。发展“新经济”。以“数字经济特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赋能,持续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生态体系,进一步畅通转化渠道、助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充分融入产业链、贯穿价值链。(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西华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敏:应健全涉农法律体系,优化乡村法律供给。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重点就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法律体系及制度建设。尤其是需要建立保护农村财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开展涉农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后评估工作,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有效实施,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针对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领域,制定出台相应的村规民约。(据《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