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选编  >  干部心声  

中心组网络学习平台《2021两会特刊 代表说》(第3期)

2021-02-04 16:23:35
来源:本站
编辑:张琳

省人大代表、眉山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夏放:建议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动态监测系统,一方面整合扶贫、卫健、社保等部门资源,建立数据定期收集分析研判制度,让干部少填表、农户少跑腿,实现精准监测,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支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帮扶责任人等组成的防止返贫监测员队伍,定期入户监测和报告农户情况,及时掌握信息,有效防止返贫。(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丽姬:解决乡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创新城乡一体化供水投融资机制是一大着力点,可通过激励各地加快农村供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具体举措上,建议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规模化建设,并有效利用当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延伸污水收集管网,最大限度地向其周边村落辐射,从而扩大污水处理覆盖面,确保水质持续向好。(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党支部书记周华:当前农村正面临老龄化、空心化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及实施,保护好古村落和传统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争取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深化农村“三块地”的改革,大力建设适度规模的聚居点,杜绝简单的“换换顶、刷刷墙、种种草、修修沟、平平路”的乡村整容模式,要以适度规模的新村聚居点为样板,引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四川瀛领禾石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曾文忠:我国法律规定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互换、出租等方式,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在乡镇政府设立平台,该平台可以负责进行土地流转法律、政策宣传,有流转意向的信息公示,流转协商平台,流转合同签订见证等等。同时,也可以让工作人员收集荒芜的土地、空置的房屋、闲置的农具,形成信息,为土地、房屋、农具等流转提供服务。(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成都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冉亚林:希望通过实施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旅游轨道交通项目,网状衔接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纵深联通成都西部片区,重构成都西部片区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根据远景规划,该项目通过纵向联动和横向串点连线,形成“一纵十横”11条旅游轨道,线网总长659公里,实现成都西部片区轨道网路与国铁、市域铁路网路实现良好衔接。“十四五”期间拟优选天台山支线、青城山前山后山支线、西岭雪山支线3条支线作为首期实施。(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主任惠朝旭:东部新区将发挥十字航路区位优势,拓展亚蓉欧航空枢纽功能,创建全国首个多式联运基地,重构货航流量模式,搭建“一干多支”区域运力体系。目前,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已规划布局17.3平方公里生产性物流产业功能区,将推进四大城市群“港港联动”。(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资阳市市长徐芝文:资阳区位优势独特,西迎成都、东接重庆,是成渝“双门户”,省委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资阳身在其中、承接其势、共享其利,将坚定“以门户枢纽为核心,以临空经济、公园城市为特色,引领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同城化率先突破区”目标定位,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共建“都市圈”。(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对巴中的发展定位和有关重点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实施乡村振兴、交通建设、县域经济、特色农业、全域旅游、城乡提升“六大突破”,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造成整体优势不突出,应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发挥智力优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现人才、项目、资金、市场的紧密对接,把产学研创新驱动机制落到实处。(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吕火明:要建设好四川省种质资源库,提高全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实施生物种业创新工程,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品种支撑;建设成渝现代种业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长江上游现代种业高地;在现有海南南繁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项目建设。(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长虞平:当地将继续坚持四个“着眼”发力:着眼终端见效,调整完善横向集成的防灭火指挥体系;着眼末端治理,创新建立纵向到底的防灭火责任体系;着眼预防在先,科学规范实施计划烧除;着眼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设置防火阻隔带。(据《四川日报》)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长肖友才:甘孜州将落实好“高位推动、群防群治、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从州到户建立“包保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最严格的野外用火管理制度、最严厉的追责问责制度,持续开展地毯式全覆盖检查,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宣传。(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