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了解到了一条索道如何让天堑变通途,如何让村民由贫困走上致富路。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接受记者采访
悬崖上的村庄,不修公路架索道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位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曾是四川最后一个没有通路的行政村。因“天梯上的村庄”和“天边小学”被外界所知,近年来又因在脱贫攻坚路上“不修公路架索道”受到广泛关注。
险峻的骡马道(四川新闻网资料图)
一条“骡马道”,不到一米宽,下山一趟需要3小时,数不清的牲畜折损在此。这是2018年前古路村的下山之路,这条悬崖上的羊肠小道还是2003年才凿出,在此之前古路村的村民曾在悬崖峭壁上的木梯、铁梯间攀援,古路村一直缺少一条畅通的道路。
2014年,当时的村两委找到汉源县交通运输局反映情况,经专家考察后,拿出了古路村修公路的初步方案,虽然这条公路最终没有修成,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更快速便捷的索道。自从2018年索道通车后,三个小时的上山路变成了三分钟,这彻底结束了古路村与世隔绝的历史,古路村也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谈到古路村五年来的变化,郑望春直呼想不到,作为土生土长的古路村民,他直言到:“五年前三个小时的上山路如今变成了三分钟,架起通天路的古路村摩托三轮在村里畅快跑。” 如今的古路村家家户户通了水电和网络信号,让大山里的村民与外界能够更好的沟通,现在的古路村也走上了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农旅融合发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24日中午,郑望春来到成都报到后来不及休息,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他说着家乡话,远程处理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本次省党代会,郑望春告诉记者,还是关注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他说:“只有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稳定产业发展,才能让村民走上持续增收的道路。”
曾经的古路村,由于交通不便,走出大山曾是不少老人一辈子的心愿。直到2003年凿出“骡马道”后村民们才开始渐渐依靠骡子和马下山做生意,但大多也是拿着自己的农产品去马路边摆摊,往返路上就需要6个多小时,真正交易的时间并不多,所携带的货物也十分有限,收入依旧微薄。
村民从货运索道上将建材卸下(四川新闻网资料图)
索道畅通后,快递也随之来到了村庄,不少村民通过电商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除了传统的农业以外,村里的群众还发展起核桃、花椒、蜂蜜、山羊、跑山鸡等产业,加上村民自己外出务工的收入,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郑望春介绍,“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在古路村也能够在网上买东西,也能够从村里把快递发出去。”
《中国国家地理》曾将大渡河大峡谷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两侧壁立千仞,千姿百态,如画如雕。古路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再次证明了当时放弃修公路转建索道是明智之举,在保留大渡河大峡谷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保留了古路村的特色,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去体验骡马道。虽受疫情影响,但仅2021年国庆期间,古路村就接待游客近7000人,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2.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万元。
郑望春为大会准备资料
郑望春介绍,2021年古路村在脱贫攻坚回头看调查中发现,古路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开展脱贫攻坚之前翻了3倍。谈到了现在古路村的变化,郑望春聊道,“现在的古路村跟外面没有什么差别。”对于古路村未来的发展郑望春满怀信心,他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已经打开了旅游业的路子,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走农旅融合的道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还将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郑望春最后谈道,古路村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