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人民而言,2022年注定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年。极端高温天气、新冠疫情反复、泸定地震,多个城市、数千万人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面对灾害侵袭,党和政府展现出了坚强有力的应急救灾能力,迅速组织、调配了大量的救援力量和物资,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难到来之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目前“9·5”泸定地震已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只要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一定能重建更加的美好家园,在与灾难的斗争中,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环境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应是融合促进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对受灾损失的评估和恢复以外,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基于对灾区生态承载能力演变、发展的充分认识,从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规划灾区重建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承载能力主要反映地区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带来的压力范围,但它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随着环境的自然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9·5”泸定地震受灾区域原本的资源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要充分考虑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估分析,防止生态脆弱性、次生灾害风险性的威胁增加,同时要在重建过程中对群众安置、基础建设、经济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保障灾区重建规划实施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匹配,实现灾区重建科学化、文明化、可持续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灾区重建既要与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相适应,同时也承担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安全和资源环境保障的重要责任。灾区重建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个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对不同维度和层次的生态要素及人地关系进行考虑,着力恢复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同时也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灾区重建上体现推进绿色生态与现代化建设相互嵌合的生动实践,把握关键原则,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地区生产生活,创新产业服务和供给,同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重视灾害风险防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灾区重建工作应当充分重视震后次生灾害和地质地形植被等变化对多种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一方面要加快提升灾害隐患排查及防范预警工作,结合灾害动力学有关专业学术研究,不断分析完善灾害形成机理和风险识别关键点。另一方面还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
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切实提升生态质量。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严格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要原则,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要求,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利用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此外,根据灾区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的属性,可积极探索灾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实施,对灾区环境修复治理成本以及为环境保护作出的产业经济牺牲等进行补偿支付,提高灾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资金保障。
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塑造绿色发展导向。灾后重建应当着眼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依托灾区良好的康养旅游、特色农产品资源禀赋,促进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小农经济向优势绿色产业转变,开发农旅、种养、产村相互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生态资源产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教授 黄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