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两个结合”的时代意蕴和新使命

2022-10-13 16:00:15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任何一个新的理论命题或者判断,都蕴含着对实践的深刻提炼,也预示着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论断,蕴含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两个结合”的提出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核心就是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强调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核心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核心就要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的新突破,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途径。

“两个结合”的时代意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两个结合”的提出更加注重要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更加强调要凸显中国特色。只有立足于中国实践、赓续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彰显中国事、中国情、中国根、中国魂,才能真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厚植文化底蕴。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方式。任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道路的探寻及其对实践的指引,都离不开与蕴含于文化、表达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人的存在方式契合。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而来,体现了人们的共同选择,是人(包括当代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将中华民族特有的实践经验、生存智慧和文化价值等融入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气质更具民族性,其理论品质更接地气。这将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地扎根于中国大地、浸润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生命至上的共同理念、社会秩序优先的价值排序和集体主义精神下的个人担当等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遏制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泛滥,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选择,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体现。

巩固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将引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巩固国家文化安全。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向中国进行渗透,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不停地粉墨登场,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抵御各种歪理邪说的重要思想文化来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文化共识,筑牢文化防线。

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应该来自于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生活,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如果在今天的中国还要“言必称希腊”,以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价值为判断,甚至任其充斥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那只能表明文化自信力的丧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光辉,必将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展现中国文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将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相结合,必将在新时代创生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为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夯实文化基础。

“两个结合”的新使命

理论创新的动力、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时代之需。胸怀“两个大局”,以大历史观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两个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着伟大的使命。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前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坚持“两个结合”,才能防止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合于中国实际、适于中国文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用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开辟了现代化道路,并不表明西方垄断了现代化的道路。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的增殖为动力,是按照资本的逻辑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坚持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奋斗目标是一条道路的核心,也同时规定着实现奋斗目标的实践方略。因此,中国不可能复刻西方的道路,今日之中国也不再是西方的“学徒”。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以中国智慧来设置中国发展议题、选择发展道路、探索发展方式,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条发展道路,既是一种价值的选择,也是一种文明智慧的结晶。西方走过的路,是西方在特定时期的价值选择,是其文明特质在发展上的体现,但是人类文明并非就此终结。作为一条成功的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人类文明的例外,而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形态,标志着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诞生。文明的发展是连续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发展的文化根基和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中浴火重生,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转化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立足于新时代之中国,焕发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风骨、中国力量,让“中国”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冯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