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五个牢牢把握 | 坚定不移遵循三大规律 奋力实现党的使命任务

2022-12-07 16:38:35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伟大执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征程上,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要继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党的领导和建设方面,我国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民主和法制,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同时,党要继续开展好自我革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思想理论方面,党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保证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始终沿着正确的思想方向前进。人民方面,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贯彻群众路线,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推进五大建设的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党的使命任务的必然路径,它的本质要求简明扼要地囊括了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发展高度,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我国要继续做好以下五个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落实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建设方面,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支撑新发展格局,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执法司法保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文化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繁荣发展。社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持续优化相关服务质量水平,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致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蓝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观点,提供了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全新路径。中国在自己取得发展的同时又从人类社会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形态之间携手前行取得共同发展。新征程上,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我国要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体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文明成果发展自己的同时,继续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杨晟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