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的江津、永川、泸州、宜宾等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农业本底相近,优势特色明显、产业基础厚实。加强川渝合作,打造长江上游‘巴蜀鱼米之乡’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委员、泸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泸州市委主委杜旭林带来一份“关于加强川渝合作、打造长江上游‘巴蜀鱼米之乡’的建议”。
杜旭林说,打造长江上游“巴蜀鱼米之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作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更是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推动川南渝西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取得机制融合、规划融合、产业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和生产要素融合实质性进展的必由之路,将积极助力长江上游地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农业的示范区和引领地。
四川省政协委员杜旭林(右)在小组会上
杜旭林经过调研了解到,2021年以来,泸州、江津、永川等在联合规划、联动开发、强化自身基础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推动中,还存在规划层级“低”、联动力量“弱”、连片开发“少”、品牌效益“小”等问题。对此,杜旭林带来四点建议。
“一是启动川渝省级层面联合规划,为争取政策支持打下基础。”杜旭林介绍,当前涉及长江上游“巴蜀鱼米之乡”的发展规划以各市内的区县规划为主,层级较低、布局较小、项目较散,缺乏可以整体推动“巴蜀鱼米之乡”建设的总规划和建设方案。建议省级层面加快与重庆的联动速度,加大联合力度,共同研究发展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级规划,生成包装一批项目。通过规划引领,联合川渝两省力量共同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和专家,争取在国家层面的各类实施政策中有更多资源向建设上游“巴蜀鱼米之乡”倾斜。
杜旭林说,第二点建议,是积极开展系列协商对接活动,形成强大合作力量。省级层面率先与重庆做好对接,并组建联合工作机制,让江津、永川、荣昌、泸州、内江、自贡、宜宾等地有建设上游“巴蜀鱼米之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毗邻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产销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交流合作。川渝联合组织邀请相关市(区)、企业、社会团体,召开联系会议、项目推介会,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元长效投入机制,全力推进“巴蜀鱼米之乡”建设。
“第三点建议,是加快打造连片开发示范区,为全国‘鱼米之乡’建设提供川渝合作样板。”杜旭林建议,充分挖掘毗邻省市沿江、沿界区域独特优势,推动川渝两地现代农业产业联动发展。通过规范和整合高标准农田等资源,打破行政规划壁垒,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在长江上游地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鱼米之乡”建设倾斜,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推进“鱼米之乡”建设项目连片开发,力争将“巴蜀鱼米之乡”打造为川渝合作的典范标杆,为全国“鱼米之乡”建设提供川渝合作样板。
四是积极扩大“巴蜀鱼米之乡”品牌影响力,构建强大的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杜旭林告诉记者,“巴蜀鱼米之乡”区域公共品牌虽然已完成设计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申报注册,但在全国范围还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配套产业规模不足,制约了“巴蜀鱼米之乡”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议坚持品牌兴业,围绕以水产业、渔稻产业、特色农业为代表的“鱼米之乡”农业体系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支持产品可追溯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推荐会和品鉴会,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产品竞争力,携手共创区域品牌,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互补,加速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