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思深益远 谋定后动

2016-04-14 16:50:42
来源:本站
编辑:李仕丽

  中共汉源县委书记 杨兴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紧扣四川实际,审议通过的《建议》和《决定》,为推进“两个跨越”,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市委顺应发展大逻辑,把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定位,提出了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将汉源“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谋划?如何将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目标举措落地在汉源?我们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思考。

  思深方可益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攻坚冲刺期,唯有准确把握县情实际才能使目标更符合实际、举措更接地气,唯有深刻洞察发展机遇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汉源县委认真分析,认为“库区、灾区、民区、老区、贫区”是汉源五大基本县情,是瀑电移民主库区县,库区后扶是我们践行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汉源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经受了两次地震重创,灾区重建是我们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是多民族散居、杂居的民族地区,有19个少数民族4.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7%;是革命老区县,红军佯攻大树堡、激战飞越岭,都给汉源烙下了红色的印记,历史不容改变,更不能忘记;是相对贫困的地区,从1994年6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省级贫困县以来,虽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贫困现象在中高山区和民族地区还比较突出,贫困人口绝对数依然很大,且已脱贫人口相对还处于低收入水平,极易反弹。同时,汉源又具有“阳光康养、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交通区位”四大发展机遇。汉源年均日照时数达1450小时,地处攀西“阳光之旅”门户地带,是远近闻名的“鲜花碧水阳光城”,阳光康养潜力巨大;大峨眉山、大熊猫、大香格里拉三条旅游线路在汉源交汇,以汉源湖、轿顶山、大相岭、大渡河大峡谷“一湖一山、一岭一峡”为重点的生态山水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前景广阔;“532”十大农业特色产业达到66万亩,“饱口福、饱眼福”,有声有色的现代农业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较为坚实;国道108线、省道306线、雅西高速、成昆铁路穿境而过,峨汉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带叠加区域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谋定才可后动。基于对县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机遇的深刻洞察,汉源县委精准对接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顺应全县群众发展新期盼,跳起摸高提出了建设“大美汉源、区域中心”的发展定位,并明确把“全域均衡共同奔康、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文明富饶成果共享、平安祥和开放包容、爱家奋进不忘感恩”作为“大美汉源”的基本内涵;把“攀西区域交通中心、资源加工转化中心、果蔬生产交易中心、阳光康养休闲中心、文旅农旅体验中心、教卫体科交流中心”作为“区域中心”的重要体现。同时,系统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主动适应、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目标”,干部执行力、群众幸福感“两个增强”,灾区重建、库区后扶、贫区脱贫“三大任务”,农业提质增效、工业上档升级、旅游抓点扩面、城乡均衡融合“四大提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五大保障”的“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和坚持“农业兴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

  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迈向新的目标,汉源一定会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既定思路,建成“大美汉源、区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