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发展“短板”

2016-05-06 09:48:24
来源:本站
编辑:李仕丽

  蒲俊

  “十三五”时期,是巴中全域脱贫、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第一要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协调发展是巴中脱贫奔康的内在要求

  “协调”最早见于《东周列国志》“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才能正确处理脱贫奔康进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协调发展是巴中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小康”,关键在“全面”,问题在“短板”。“欠发达、后发展”仍然是巴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一是整体经济实力弱小。2015年,全市实现GDP总值500亿元,人均GDP为15060.24元,折合2295.8美元,与2007年全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人均GDP水平落后全国8年。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140元,二者绝对差距高达1486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62:1,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同时,全市城镇化率为37.6%,相当于全国2001年的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15年。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市还有31.83万贫困人口,699个贫困村,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四川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四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

  协调发展是补齐巴中发展“短板”的有效方法

  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空间。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强化“一城两翼三副五廊”支撑,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重点突出巴城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发挥人口和产业集聚作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兴文新区和恩阳新城崛起,形成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四川东北向开放高地。建设平昌、通江、南江县城3个副中心。加快发展县城,突出功能配套,品质提升,加大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汉中-南江-巴中-南充重点城镇发展走廊,汉中-南江-巴中-重庆重点城镇发展走廊,广元-巴中-平昌-达州重点城镇发展走廊,巴中-通江次级城镇发展走廊,平昌-通江-南江次级城镇发展走廊。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务基础设施,保障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城镇配网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天燃气勘探开发力度;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连接、安全稳定的能源和信息网络。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推进“两个文明”协同建设。要以“五创联动”为抓手,协同推动硬环境配套和全民素质提升;要加强家风建设,提升文化滋养,培养开明包容的文化心态;要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要大力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作者系巴中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