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一个月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推动强农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考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四川视察,就“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农兴川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是对四川作为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的精准定位,而且是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强农兴川的目标定位,扛起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必须聚焦发力强农兴川的关键环节,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必须扎实推进强农兴川的持久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切实提升强农兴川的民生保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不断厚植强农兴川的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唱响巴蜀文化。
一、强农兴川的目标定位:扛起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
四川是保障粮食、矿产等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粮食产业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四川每年调出大量粮食支援全国。到1978年,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66%和9.44%,均居全国之首。改革开放后,四川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发展思路,优化粮经比例,1999年粮食产量达到3668.4万吨的最高值。新时代四川省深入落实“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的重要指示,2021年底粮食产量时隔二十年再次突破七百亿斤大关,达到了3582.1万吨。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近几年来,随着四川省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酒、饲料等转化用粮企业对粮食需求量强劲增长,虽然全省粮食生产实现长期稳定增长,但是全省粮食生产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长期性供不足需已成为四川省粮食供求格局的客观现实。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担当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时代使命,发挥粮油大省、生猪大省、能源资源大省优势,建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建成农业强省。
二、强农兴川的关键环节: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具体到我省来说,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古就是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当前,“天府之国”的四川与海南、甘肃同为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之一。作为全国种业大省、国家重要粮仓,四川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均居全国第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重要战略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四川粮食生产重心日益向盆周山丘区迁移,山丘区已成为建设“天府粮仓”的重要区域,但这些区域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良种良法等现代科技应用受限,粮食单产提升疲软。为此,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715亿斤以上,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全国种业强市、农业科技高地。开展制种基地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进现代种业园区和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生猪五大种业集群建设。
三、强农兴川的持久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2017-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四川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特别是聚力攻克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但同时也应看到,四川原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2021年国家公布的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四川有25个,居全国第二。四川是多民族人口大省,涉藏地区、彝区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社会问题交织,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稳定脱贫基础还十分脆弱。因此,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农兴川的民生保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年来,四川省制定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共建共享”、山水林田湖“五项系统治理”、农村“五大建设”为主攻方向,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分类推进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目前我省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等人居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既影响农村形象,又降低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我们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坚持把生态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突出抓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强农兴川的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唱响巴蜀文化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乡村的价值要重新审视。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
四川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优越的自然禀赋与丰富的生物资源,奠定了天府之国农耕文明发展基础。稻城皮洛遗址、新津宝墩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古蜀先民在四川大地的勤劳耕作、繁衍生息的壮丽史诗。唐代茶马古道在四川兴盛、宋代四川丘陵山区修建大量梯田、明朝中后期棉花等作物引入中国、清代“湖广填四川”引入玉米番薯等作物,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如今,川菜、川茶、川酒等特产已经走向世界,四川正致力于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下一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底蕴深厚的基本省情,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古蜀文明,唱响巴蜀文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四川现代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从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从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中,深入挖掘四川农耕文化的元素,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作者:纪志耿,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