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征文广场 | 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就是我们工作的突破点

2023-10-24 10:31:34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周濛

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一个月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就是我们工作的突破点

2023年7月25-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针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工作,总书记强调,“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科学方法论,需要我们深化理解把握,并在实践中落地落实。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抓重点、分主次?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是提醒广大干部要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让百姓民生福祉的增加成为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明确了工作重心,即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需求最急迫的事抓起。老百姓的需要差异多元,如果不分轻重缓急,搞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会乱了头绪,分散了精力,导致工作看似“样样都在推”,最终“样样推不动”。为此,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从百姓最关心的利益中发掘最重要、最迫切、最广泛的需求,并以此为做好民生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把工作做在百姓心坎上,把事情办在点子上。要走到群众中去,做好调查研究,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问需问计问情于民。并通过科学分析、精准把握民情,从而分清问题主次,找准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那些问题最突出、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关键节点,就是我们撬动工作的支点。

“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指明工作方向,即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找到符合实际、科学合理、能出成效的工作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又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好任务拆分,在长远谋划中分步推进,聚焦阶段任务,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辩证关系,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找准小切口,从“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方案、对策,不超越发展阶段,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更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群众“急难愁盼”的事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要想让实事见实效,就要“集中资源”“加快突破”,“从具体事情抓起,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直至“形成标志性成果”。

“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揭示了工作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推动任何一项工作要在千头万绪中找准关键所在,抓到点上、落到实处。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棋动而满盘活”的效果。因为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往往是利益冲突的焦点,实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快突破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真真实实的好处,以标志性成果彰显决心、传递信心、凝聚人心,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作者:吴晓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