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一个月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四川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古蜀道上的翠云廊是四川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翠云廊古蜀道考察时,就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推动四川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治蜀兴川实践中。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擘画蓝图,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四川,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准确把握三个思维,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底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高度凝练,蕴含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承认事物的矛盾,承认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联系的,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直接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两山论”科学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批驳了生态中心主义者眼中的纯自然主义,“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和经济财富,但不能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历史辩证法的最好诠释,是从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兴衰史提出的科学论断,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部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不论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验证了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关于“自然的报复”的论断。四川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担负着“生态”和“发展”双重责任。近年来,为实现绿色发展,四川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实践。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关系需要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纠正了以往撇开生态保护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百姓带来了财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四川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七彩的九寨沟、大巴山的自然保护区、甘孜的辽阔草原、泸沽湖的丰茂海草等巴蜀美景都是生态和谐发展的例证。四川省坚持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产业园区“三区同建”,建民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水土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挖掘地方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自然环境为绿色生产力,帮助人民脱贫致富,激发了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存在着“近乎系统的形式”的内在逻辑联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治理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是一个自然系统,把生态保护看成一个整体,集中体现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球人民的共同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全人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也可以说是红线思维,是我们设定的最低目标,是我们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法。
生态环境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绝对不允许沿用粗放增长模式,绝对不能再干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指出:“四川是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还有很多难关要过、很多‘硬骨头’要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拳出击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促进“人水和谐”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污染风险管控打好净土保卫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擘画蓝图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1.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发展和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已经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近年来,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保护成效喜人。一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59%,涵盖全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核实整改。
2.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不同领域、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带动工作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四川省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三年攻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绿色产品认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同时,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依法治污,成立专项办案组,针对污染问题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以法治宣传为抓手,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续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经过努力,四川省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连续5年稳步提高,脆弱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巩固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相继展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稳步推进。
4.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责任等领域建章立制,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性法规、政策、规划,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同时,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5.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但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指出,未来五年,四川省要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应用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新格局。
青石古道历沧桑,夹道古柏立成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应对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态问题这一时代考题提交的中国答卷,必将有效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必将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中数据引用自四川日报2023年8月16日版“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作者:林莉,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苗,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