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动态  >  学习交流  

巴中: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016-05-19 11:27:48
来源:本站
编辑:蔡晓慧

  巴中: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1+6”党建扶贫工程已然成为巴中的一张扶贫名片。当前,正值推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五年冲刺期,面对形势的复杂和艰巨,我们更要充分地发挥好“1+6”党建扶贫工程中基层党组织这个“1”的龙头引领作用,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建强引领发展的一线堡垒,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筑牢思想基石,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只有扛牢主责主业意识,切实做到“三个不放松”,才能促进民心在基层凝聚。坚持理论武装不放松。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常态,用组织生活的形式,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不断深入学习政策法规,用业务上的技能精湛力促为民服务的水平。紧抓教育培训不放松。在每个支部设立纪检小组或民主议事理财小组,全面加强党员对象的扶贫政策、知识培训;充分利用“三学院三基地”等网络平台和培训资源,分层分类实现基层党员培训全覆盖;积极推行“站点+”(站点+学院、基地+支部+贫困户)培训模式,将站点学习培训与党员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党支部“三会一课”等有机结合,力促所有贫困村都能培育一批致富能人;持续开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等市级示范培训班,切实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落实工作责任不放松。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坚持做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党建责任考评追究办法,健全完善工作问责机制,真正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工作推向深入。打破过去以村为单位建支部的惯例,在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建党总支,“巴山新居”聚居点建立党小组,依据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外出劳务基地等创建党支部,不断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

  筑牢榜样基石,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做到“三个好”,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打造好班子。通过“选优配强”行动,不断拓宽选人渠道,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好书记选育计划”,注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确保班子成员至少有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继续深化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切实把村级班子建成扶贫开发的“主心骨”。带出好队伍。采取“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支部书记”的方法,吸收致富能手、乡土人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积极加入党组织,建立农村优秀人才储备库,着力选优配强党员队伍。扎实推进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坚持物质帮扶与造血扶志相结合,统筹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扶贫资金和项目资源,既加大资金、项目帮扶力度,又注重技能培训和精神激励,不断发挥党员在扶贫开发中的先锋模范,力争把党员培养成致富的“主力军”。营造好氛围。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扩大参与范围,丰富参与方式,调动参与热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并及时总结提升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模式、好典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不断提升群众的脱贫信心与能量,不断激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唱响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主旋律”。

  筑牢“桥梁”基石,发挥好服务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只有实实在在为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切实做到“三个创新”,才能真正将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整顿建强”行动,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派驻工作组整顿、配强班子补充、领导挂点联系、遴选干部下派、结对共建帮带等“五个一批”的办法,依照每年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结果,按5%-10%的比例倒排精准确定一批乡镇党委作为整顿对象。不断加强跨村联合党组织、农业产业园区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切实增强对村务决策、村集体“三资”管理、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监督。创新服务载体。通过优化硬件设施,强化站点管理的方式,不断把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电子村务、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平台,聚力推进村级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纵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网,横向实现服务终端到村(社区)全覆盖,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就业、医疗和生活等服务,让以前几经周折才能办理的事情实现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完结。创新服务机制。在“服务聚强”行动中,将新一轮“走基层”活动与精准扶贫、“双报到”和党员志愿服务相衔接,深入开展天使送医、商贸助农等“十大为民行动”,认真落实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让走基层、下农村成为常态。不断健全以乡镇党委为龙头的乡村管理机制、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治理机制、以村集体经济为后盾的基层依法治理助推机制,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基层服务型示范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