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川渝地区首席合伙人谭伟:“积极开展产业链上优质资产的并购重组,培育更多链主型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其带动、促进一定数量的产业上下游企业在省内投资和发展。”谭伟认为,聚焦主业开展参股投资或兼并重组,垂直整合产业链,完善并购贷款业务,由点及面带动更多链上企业涌现,可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建圈强链,从而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成效。(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商慧芳:将常见病的防治和相关政策应用于罕见病患者,由政府主导,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和政策引导,持续推进完善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更多的罕见病必需药物纳入慢病管理和医保体系,为罕见病患者夯实托底医疗保障非常必要。为此,商慧芳建议认定罕见病慢病病种,纳入慢病门特报销范畴。患者进行慢病门特的管理,降低了患者所支付的负担。罕见病也应逐渐实现和常见病相同的慢病管理,在制度上解决患者就医用药的经济困难和负担。对于全面掌握罕见疾病规律,使疾病得到长程控制,保障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医院诊疗罕见病建立激励政策。取消针对罕见病的“药占比”等考核对医院的影响,例如罕见病药品不列入医院绩效考核的“药占比”,同时合理库存管理,保障供应管理,让更多的医院愿意承担罕见病患者的门特用药。(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南充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南充市工委主委黎萍: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有力保障,并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黎萍认为,四川还应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李奕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四川农业产业也应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建立国际平台,扩大国际交流,吸引外部投资,是实现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提升农业国际地位的重要措施。建议积极拓展农产品出口渠道,将更多优质的四川农产品推向世界,提升四川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钟治晖: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以金融之力,助推四川科创高质量发展?除了现有的以科创贷为代表的债权支持体系以外,建议加快建设以创投为基础的与四川省高质量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杨志萍:建设四川教育历史博物馆,既可以传承四川教育的历史风采,也可以展示四川教育的辉煌成就。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我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教育规模居西部第一。建设四川教育历史博物馆,既可以作为推进全省教育培训交流的中心基地,也可以填补四川乃至全国在教育博物馆方面的空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标志性工程。(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常委、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四川工商业投资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司马向林:可参考康定“送出消纳”模式,推动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资源富集地区与成渝经济圈中制造业较发达市(区)结对合作,在原有“飞地园区”基础上,建设“绿电开发”与“先进制造”跨区联动、协同降本增效提质的“双碳双飞”园区。以能源资源侧市(州)与需求侧市(区)通过“双方飞地”方式,共建“绿电产业园区”和“零碳制造园区”,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双零碳”。(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区长缪晓波:2024年,锦江区将对标此次省“两会”对“消费促进年”活动,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的部署,持续激发锦江区消费潜能。(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罗友平:打造融入国家战略的高能级开放平台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特色经济区,发挥好川藏铁路、川藏公路、川藏高速交汇的区位交通优势,打造以物流运输、交通集散、应急仓储、战略储备等为主导的公铁联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平急两用、平战结合的战略物流枢纽,“还可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门户枢纽和涉藏州县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桥头堡’,建设成为巩固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腹地和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示范区。”(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教育专委会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郭春生:可以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乡村工匠代表组织成立“地理标志+乡村工匠”发展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该模式的实施和发展。鼓励成立各地的地理标志产业协会或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推动“人产互促”,借助一位乡间匠人,打造一个地理标志品牌。(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省卫生健康委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以卫生健康强省建设为目标,加快“四大建设”,深化“三项改革”,突出“四条主线”,强化“三大支撑”,奋力开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坚实健康保障。(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衣立东: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将加快推进攀西特高压、陇电入川、疆电入川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阿坝-成都东特高压建设,全线贯通金上特高压,建成投运川渝特高压、攀西电网优化第三、第四阶段等重点工程,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服务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为四川现代化建设赋动能、作贡献。(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杰:2024年,税务部门将对标对表此次省“两会”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部署,持续加强川渝税务合作。一是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统一第三批川渝税收征管服务事项,加强重点领域征管协同。联合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征管事宜协商机制,共享重要征收信息。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不断拓展“川渝通办”事项范围和深度,为川渝纳税人缴费人提供跨区域便捷的税费服务体验。联合开展“税路通”子品牌建设,共同培养外语服务团队,帮助“走出去”企业用好税收政策工具,为跨境纳税人提供税收确定性服务。三是进一步推动创新赋能。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协同联动,探索非毗邻地区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新模式。持续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税费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更好发挥以税资政职能作用。(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唐耘熳: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统一医共体编制、经费等,辐射引领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支持全省不低于2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一、二级常规手术。加大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支持乡镇卫生院开展康复、护理、医养等服务,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突出以城带乡,实行城市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以市(州)为单位,确定包保对象、细化帮扶清单。推广“车载流动医疗服务”等有效做法,开展送医下乡,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常委、南充市政协副主席傅宗洪:目前,后继者张衡、祖冲之等人的事迹已经编入了部编版教科书,而落下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虽已编入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可爱的四川》,但其知晓度、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为更好地弘扬落下闳精神,传承落下闳文化,建议将落下闳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其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完善编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单元。”(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关于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点建议:一是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大对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提升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让成果真正拥有转化价值。二是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实施为牵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打造科技成果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平台,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水平。(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崇州市副市长李明:加大资质企业审批力度,鼓励支持满足条件的报废机动车拆解上下游优质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投资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提高环保及技术水平要求,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一批技术水平较低、环保措施不足、生产效益不高的企业,提升四川省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水平。(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还将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全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优化资金供给,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以赴支持四川现代化建设。二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构建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大力实施“四新工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据四川新闻网)
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柴铁锋:一是摸底用地现状。深入调研省内城中村、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低效建设用地的现状分布和问题、盘活利用政策法规和实施状况。二是建立健全机制。研究低效建设用地的质量效率评价标准体系,盘活利用的动力激励机制、利益平衡机制、行政审批机制。三是尝试推动立法。推进城市更新中低效土地盘活利用相关政策立法,通过立法打通城市更新工作的“任督二脉”,为城市多方面、全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南。(据四川新闻网)
省政协委员魏心田:强化政策引导,统筹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推动出台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法规,建立数字化文物管理和维护机构,明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障。制定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地区研究资源和数字信息共享,确保数字化标准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加强推广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的成果,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据四川新闻网)
(注: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