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十三五”时期经济波动态势分析

2015-08-05 13:56:5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中国GDP增长率的波动(1981—2015年)(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之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召开的座谈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调研和召开座谈会时指出,要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这些论断和要求,对于我们探讨和分析“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波动态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三五”开局之年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并不是以近10%的高速直线增长的。从1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来考察经济增长率波动,我国经济增速经历了3次上升与回落的波动过程(如图)。第一次上升是1982—1984年,GDP增长率从1981年5.2%的低谷上升到1984年15.2%的高峰,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一次回落是1985—1990年,GDP增长率回落到1990年3.8%的低谷,回落了11.4个百分点,下行调整了6年。第二次上升是1991—1992年,GDP增长率从1990年3.8%的低谷上升到1992年14.2%的高峰,上升了10.4个百分点;第二次回落是1993—1999年,GDP增长率回落到1999年7.6%的低谷,回落了6.6个百分点,下行调整了7年。第三次上升是2000—2007年,GDP增长率从1999年7.6%的低谷上升到2007年14.2%的高峰,上升了6.6个百分点;第三次回落是2008—2015年,GDP增长率回落到2015年7%的低谷,回落了7.2个百分点,下行调整了8年。    “十三五”开局之年即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波动面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速已连续8年处于下行调整中,是改革开放以来3次回落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我国经济增速在2007年达到14.2%的高峰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2010年经济增速略有上升(10.4%),但总的看,到2015年已连续8年处于下行调整过程(2015年增速按年初经济增长预期目标7%计)。我国经济结束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走势的四种可能性

“十三五”时期,即2016—2020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大致有四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一路下行,由7%降到6.5%,到2020年降到6%或更低。其政策含义是:宏观调控不再守下限和保下限,下限不断下移。第二种可能性,一路走平,在7%左右一路走平。其政策含义是:继续守下限。第三种可能性,重返10%以上的高增长。其政策含义是:强刺激。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已基本不存在。之所以又把它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因为现在有人不愿意讲“回升”,认为“宏观调控只为托底,不为抬高”。如果你说经济增速会出现回升,就说你要重回10%以上高增长的老路。所以,这里将其作为第三种可能性单列出来,以区别于经济适度回升。第四种可能性,遵循经济波动规律,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之间正常波动。其政策含义是:以合理区间的中线为基准,该回升时就回升,但要把握好回升的幅度;该下降时就下降,但要把握好下降的幅度。“十三五”时期,应努力争取第四种可能性,但这并不容易。

共2条12下一页尾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