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09-15 15:58:0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学生中也存在着所谓“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个人追求实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自己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所限,面对身边急剧变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缺乏适应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前瞻认识和自信底气。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自身在思想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某些西方价值观念所迷惑,而国内某些人在讲坛上不负责任的言论煽动和不良情绪的传导,无疑也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但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日积月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它能使当代大学生认知和亲近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爱国情感。

以“群己之辩”所崇尚的“群体重于个人”观念,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群己之辩”是指对于群体和自我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自我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二是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己之辩”始于孔子。孔子的主张是寄望于重建礼乐来优化群己关系。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是指个人的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完满和谐。在他看来,人在群己两个维度上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仁德之人必须既要“自立”又要“立人”。后来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群体重于个人”,特别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

“群体重于个人”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一向不乏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自身的发展奋斗紧密结合的爱国仁人志士。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都曾激励着一代代人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极好素材。

“群体重于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儒学文化中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为条件和基础的,因为身与家、家与国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儒学文化主张用“仁爱”来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就养成了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模式,集体归属感不够强。针对这种情况,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履行社会义务,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共2条12下一页尾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