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德国新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国思想界创新的一个风向标,把握了德国新马克思主义,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德国思想创新流变的关键领域。
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孕育地、诞生地。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角度看,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自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为代表的德国新马克思主义,恰恰表现出一种对于“单一政治化马克思主义”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更多地属于思想和文化反抗,表现出德国思想开放、返回根本的思想特征。通过解析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创新背后所隐含的思想特点,即创新必须解除思想的禁锢,激发“精英和大众”的双重积极性。与此同时,创新不是一味的、绝对的“自由创新”或“颠覆性创新”,而是一种在当代与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出富有时代性的反思、批判和创新。
肩负起时代的创新使命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讨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按照马克思经典论题的“正统”指向,即“哲学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必然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对于现存“存在世界”的实践性和革命性颠覆,而不是积极“承认和建构”。要承认“现存世界”的合理性,并积极参与到维护“现存”社会秩序之中的各种行动,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正统逻辑”内无法展开和拓展。
从欧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德国新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欧洲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所针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直接涉及德国历史、德国特有的思想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元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阅读影响及其现实关注。这意味着,一个不同于“政治逻辑”、“革命逻辑”判断的“思想正统”, 几乎成为一切“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创新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思想主题。
就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缘起而言,德国确实一度存在并盛行被卢卡奇称之为“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风尚。梅林和普列汉诺夫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代学生和思想传播者,对于社会现实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现实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于宣传的需要,梅林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传》中,重点突出了“一个作为英勇无比的战士”的马克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作为大理论家和大思想家”的马克思形象。将马克思的思想概括为自然领域的唯物辩证法、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史观、革命领域的科学社会主义,这种限于“宣传类型”的述说方式受到思想界的强大反驳。梅林割裂式、简单化的理解方式,在思想上无疑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高度。正是基于对思想性、现实性深刻把握的时代需要,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更多地以“思想者”的面目体现出来,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