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2015-07-09 13:22:4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目前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儒学重新成为显学。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迷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是否发生变化?有些极端的儒学保守主义者误判形势,拔高之论迭出。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走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这种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炉的看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近代中国革命历经失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任务最终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这个“旧邦”要复兴,中华民族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可能再沿着过去改朝换代的老路走,沿着历史上尊孔读经的老路走。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2000多年,中国历史的变化本质上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变化。王朝易姓,改朝换代,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本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当然有变化,但都具有同一社会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历史上出现过儒释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现过新儒家,但儒学道统始终未变。在2000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师,是素王,这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没有因为王朝易姓而发生根本变化。新王朝依然尊孔读经,依然看重儒家学说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统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首要任务是革命,建立一个和历代王朝不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重任,从思想理论指导角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担当起来,因为其是关于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个严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有它才能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指导,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找到一条民族复兴之路。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这条道路是通过武装斗争,以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探索出来的。这是一条推倒既有社会秩序、等级、法统、道统的“犯上作乱”、革命造反之路,是与儒家和新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返本开新迥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用60多年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建设,就其指导思想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共2条12下一页尾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