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社科院 郭晓鹏
四川与韩国虽然相距甚远,但两地的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这些年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深入开展,四川和韩国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现代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韩国已成为四川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然而,四川和韩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领域和层次都还需进一步拓展。目前,中韩关系的升温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为四川和韩国加强农业发展领域的共赢合作提供了重大契机。
一、四川农业的基本特征
四川省幅员辽阔,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全省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高原山地区四大农业类型区,其农业生产布局各具特点。从区域上看,四川盆地是四川省最大的农业发展区域,从自然资源分布的角度评价,四川四大农业区域各具资源特色,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于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生长,是支撑四川农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自然基础。
进一步考察,四川农业主要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一是农产品总量丰富。四川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作物种类繁多,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豌豆、胡豆、大麦、燕麦等,其中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四大粮食作物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0%左右,水稻总产量列全国第三位。经济作物同样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品种众多,主要包括油菜、花生、棉花、蔬菜、茶叶、水果、蚕桑、烟草、苎麻、中药材等,其总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多元化的粮食作物结构不仅为全省城乡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口粮,而且有效地支持了四川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年出栏肉猪己突破7300万头,位居全国第一。牛、羊、禽蛋、乳品、水产品等在全国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四川省虽然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总量大,品种丰富,但由于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农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农产品大都为自求平衡,余缺调剂,在国内农产品市场所占份额不高。
二是区位优势相对突出。就自然区位而言,四川省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四川位于长江中上游,既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又是中国西部各省出海和通往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还是中国南部各省连接西部各省和通往我国西北各邻国和欧洲的极有发展潜力的要道,区位优势明显。在农产品贸易中,既可北出秦岭,用四川省的优势农产品占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北邻国的市场,又可沿长江东向,大规模推出四川省的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我省农产品出口南亚各国,也有着很大的发展余地。而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是大自然恩赐给四川的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三是农业资源较为稀缺。四川虽然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以耕地为主的农业资源较为稀缺。全省人均耕地仅0.74亩,比全国人均1.5亩低0.76亩。同时,四川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宜耕荒地资源不足1350万亩。此外四川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40%,致使土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肥力降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四川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
四是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从总体上看,四川省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13%,耕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本身比较突出,加之近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大量占用耕地,致使四川省人地矛盾发展到极其尖锐的地步,并因此成为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之一。在此条件下,四川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十分狭小,户均耕地不足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左右。在一定意义上,四川相对更加突出的超小规模农地经营基本格局,是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突破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