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推动四川和韩国农业合作走向深入

2015-12-15 10:04:26
来源:人民网
编辑:徐佳

  二、四川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前,四川农业虽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然面临着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细碎化矛盾突出、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不鲜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因素的严峻制约。除此之外,由于面临一系列重大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更值得高度关注:

  1.农业发展劳动力不足矛盾加剧的新挑战。四川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目前年转移输出劳动力达2400多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我省农区尤为严重,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性制约,不仅造成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制约,而且还导致出现从传统精耕细作向粗放经营的反向倒退。“谁来种田”的问题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新挑战。

  2.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全面显现的新挑战。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扩张,我省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转化效率低、环境污染大的矛盾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低效使用致使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规模化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日益凸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等。总体上,当前资源消耗型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全面显现的新挑战日趋严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趋凸显的新挑战。当前,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全面显现的背景下,四川面临的挑战相对更严峻。因为我省人地矛盾尖锐,农业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格局改变相对迟缓,在以小农户为主体条件下,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都相对更加困难,这必然使得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现得更为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三、四川农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

  针对现实制约和主要挑战,近年来四川致力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理念,制定针对性政策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生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为了克服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四川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契机,制定了多项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一是通过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集聚式发展。四川通过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县建设,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采取多种补贴手段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有的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业主进行一次性租金补贴,降低业主的用地成本;有的对经营规模较大的业主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业主的生产经营条件;有的集中流转农民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大园区+小业主”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截止去年底,四川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415.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4.3%。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引导他们合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四是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二)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

  四川针对农业产业链过短、集聚程度低的问题,出台政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整合。一是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链横向整合。以建设产业化园区为载体,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比如,四川省眉山东坡区泡菜产业园区,聚集68家泡菜企业,带动基地36万亩。目前,四川各市(州)和多数县大都建立了产业化示范园区,围绕特色果蔬、茶叶、生猪、牛羊等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超前培育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以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链纵向整合。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奠定基础。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二是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大做强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认定驰名、著名商标。

  (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四川把农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不断加大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改进设施养殖工艺,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畜禽+沼气+果蔬”、“农作物秸秆+沼气”、“畜禽+沼气+发电”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鼓励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统一起来考虑,以农业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农业发展,其主要思路是依托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促进一三产业互动。

  (五)优化农业扶持政策

  四川针对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科学调整。一是普惠式直接补贴向精准式间接补贴转变。四川逐渐改变向龙头企业严重倾斜和向小农普惠式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导向,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对经营主体的现金补贴或税收补贴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间接补贴方式转变。二是更加注重财政支持资金的整合利用。坚持以县为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统筹安排项目实施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