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从贺田变迁发展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5-07-24 16:26:0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覃贻花

贺田村的干部助力“五水共治”。资料图片

浙江省委组织部蹲点调研组在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调研。资料图片

编者按

 

    3月9日至13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同志带领省委组织部有关同志赴该省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蹲点调研。贺田村地处龙游南部山区,距县城33公里,全村下辖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耕地613亩、林地7472亩,共384户1188人(其中外来户23户64人),农民人均年收入1.2万元,在浙江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蹲点中,按照“走村不漏户”的要求,除76户已经外出务工和31户临时外出农户外,对277户在家农户(包括16户外来户)全部走了一遍。其间,召开村两委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3次,并对县乡村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贺田村的全面深入走访了解,我们对“农村是怎么走来的、现状怎么样、要往哪里去”等重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四个全面”在农村的全面落实作了一些思考。

 

1.贺田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贺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容村貌、村庄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生产方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贺田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到城里务工。在这个过程中,贺田村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到多种经营。二是从围着“一亩三分地”到亦农亦工亦商。蹲点发现,贺田村常年举家外出务工有60户156人(其中春节也不回村的有12户34人),占总户数的25.8%、总人口的18.3%;农民农业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占比由原来的9:1变为现在的2:8,农民人均年收入较20世纪80年代初的150元增长了79倍。

 

    2.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吃穿住用行方面。在饮食结构上,从以玉米、番薯、稻谷等五谷杂粮为主,到现在肉类、鱼类成为家常便饭。在住房上,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基本都是草房和泥房,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8平方米;现在355户家庭(占总户数的92.4%)都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原来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奢侈品,现在冰箱、洗衣机、彩电基本普及,手机和电脑户均达到了2.6部和0.7台。

 

    3.生态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贺田村山林破坏严重,存在不少“光头山”“瘌头山”,旱涝灾害频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毛竹产业的兴起,村里建起了竹篾加工厂、造纸厂、罐头厂。由于在毛竹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水,使流经村里的潼溪水体受到了污染。2009年新当选的村两委上任后,下决心进行环境整治。特别是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关停了村里的3家污染企业,相继推出垃圾分类管理、鸡鸭圈养等一系列举措,村容村貌为之焕然一新。

 

    4.人口结构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生育、发展教育事业等政策影响下,贺田村人口总体呈现数量略有下降、素质不断提升的态势。总人口从1980年的1260人下降到现在的1188人。从年龄结构看,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现在全村60岁以上234人、占19.7%,80岁以上36人、占3%。从文化结构看,村民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现在全村18~60岁的685人中,大专以上学历36人、占5.3%,高中以上学历134人、占20%。

 

    5.治理模式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到户后,随着生产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贺田大队转变为贺田村,组织设置上相应成立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生产队调整为村民小组,这是贺田治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开启了村民自治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贺田村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制定村规民约并多次修订,在民主管理、依法治村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值得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贺田村也经历了人口从固定到流动的过程,尤其是外来人口一度达到近300人,贺田村把这一人群纳入村里统一管理,实现了村庄的有效治理。

 

    6.党组织职能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村党组织主要从经济职能转为经济和行政职能并重。经济职能用贺田村一位老干部的话说,就是抓好山头、田头、栏头这“三头”。行政职能主要是协助上级抓好“三提五统”、计划生育等工作。2006年税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党组织服务的功能不断凸显出来。这些年来,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村党组织主要担负着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办事处”和实施村民自治的职责。

共3条123下一页尾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