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动态  >  学习交流  

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推进“四个全面”

2015-08-06 16:46:29
来源:本站
编辑:覃贻花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在稳定经济增长上谋实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谋事要实、创业要实是“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区面临特殊困难,仍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去年增长8%,今年一季度增长7.5%),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当前,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省政府4月以来密集出台了稳定工业增长、加强投促工作、缓解企业融资问题、扩大产品销售等四个文件,魏宏省长亲自批示,要求将稳增长精神传达到最基层。市里将4、5、6三个月作为投资促进季,全力奋战黄金期,以项目稳增长。落实到西区,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抓投资、稳增长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一户企业一户企业地帮,努力把稳增长的各项措施抓得更实、更细、更具体。在座各位都长期在基层工作,对西区比我熟悉,点子比我多,具体措施我不多讲。在此,和大家分享三个观点,也算是出三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题,经济新常态下,怎么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到四川代表团座谈时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就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川”,“要主动作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被经济学界解读为“回旋作用”(今年5月6日,四川日报刊文《壮大引领新常态的四川力量》中指出,“四川经济发展呈现“三非”特点,即非平衡、非饱和、非高端,总体不平衡、欠发达、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后发优势明显,投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尤其是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大,城镇化加速发展空间大,由此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西区作为典型工矿城区,产业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这些一方面是现实困难,但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发展空间?“8.29”事故发生后,煤及煤化工产业全线停产,倒逼西区产业转型,如今已初见成效。因此,大家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应有清醒认识,既正视共性困难和问题,又看到问题倒逼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契机,看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巨大空间,看到城市建设和市场消费的潜在动力,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破解发展难题。

第二题,经济新常态下,怎么谋?“善谋者胜,远谋者兴”。何谓善谋?就是解放思想、主动有为、先人一步,站在制高点上谋全局、布长远。新常态是各地经济结构再布局的良好时机,必须立足长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从薄弱环节中去找增长点。长期按“纯工矿区”模式建设的西区,规划标准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路未成环成网,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城市无供气管网,供水、电力、防洪管网建设极不配套,部分小区市政设施破烂不堪;城市产业不发达,文化、商贸、休闲、体育设施相对缺乏。这是差距,也是潜力。把这些迟早都要完成的城乡建设任务抓紧抓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从比较优势中去找增长点。西区地处川滇交界,承东启西,成昆铁路新线、丽攀昭铁路、丽攀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的加快建设,为西区发展带来了区位优势。新常态下,西区有必要对发展优势进行再梳理、再分析、再比较,把区位和交通优势看作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生产优势、流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借此壮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催生新兴产业,把通道经济建设成为带动经济转轨、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三是从国家支持重点中去找增长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明确云南省的定位是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西区连接云南,该如何作为?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为西区乃至全市发展特色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就可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第三题,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资源地区政府的困境与出路——攀枝花西区肖家湾煤矿事件的启示》。在这篇文章里,西区作为麻雀被解剖了一遍。文中提到,“现阶段资源地区发展的特点,就社会问题而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带来社会失序,产权调整带来社会利益的变化,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恶化带来不断增多的社会问题等等,各种因素交织带来许多社会风险。就经济问题而言,依赖资源的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但内需以及新兴产业的转换动力没有接续上来,所以,空档期带来资源地区经济增长回落。在资源地区这一转型阶段,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不浮躁,不盲动,静下心来调结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各个产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激励机制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并强调建立服务型政府。当前,经济由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政府的行为也由高速增长的“推动态”进入中高速可持续增长的“维持态”。从现实情况看,维持的难度要高于推动的难度。各级干部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一是要从重经济转变为重保障。改革之初,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我们首先选择了效率,这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资源贫困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分配,首要之事就是搞生产和进行积累。随着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增加,政府的重点事实上也开始转向了分配和提供保障,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就表明了这一点。如果说新常态的特征是告别高速的经济增长,那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政府告别以往是市场经济主角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转到防范风险、保障民生等方面。 二是要从重权力转变为重责任。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政府运用权力,但权力的边界不清楚,缺乏对行使权力必须承担责任的承诺,也缺乏对权力的制约。这造成现实中政府权力的越界和滥用。新常态下更加强调责任意识,改变以往重权轻责的现象,把重心转移到承担责任上来,转移到问责上来。三是要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管。过去,中国经济经常被人批评是一种审批经济,一个项目盖上百个章是常有的事。政府注重事先审批,而往往忽略了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这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一大特色。这一做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也束缚了社会活力。新常态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必须改变传统审批模式,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把重心放在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上。四是从重管理转变为重服务。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其原因在于社会发生了一个从注重生产者转向注重消费者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民众围绕政府转,现在则变成了政府围绕民众转。进入新常态后,政府需要越来越多地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而不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那种带领、指挥企业冲锋陷阵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极度困难的形势下,更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使“马上办、现场办”“你有事、我加班”成为常态,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五是从重领导转变为重引导。在新常态下,政府和社会以及市场之间要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基本特点就是法律之下三者各行其是,市场的事情市场管,社会的事情社会管,政府的事情政府管,三者互为依赖,互为补充,而不再是政府独大,独揽权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办实事,让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更有幸福感。抓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尤其需要大力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既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做出过高民生承诺,又不能代民做主自定民生项目,更不能开“空头支票”光说不做,必须做到承诺要实、履诺要严。西区是典型的老工矿城区,低收入家庭、煤炭采空区、城市棚户区等亟需解决住房问题的困难群众多达2.6万余户、7.8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5.71%。同时,西区还承担了攀钢、攀煤等大型国企和36家改制企业的社会事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投入很大、任务繁重。近年来,西区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筹集、上级争取、市区筹集和企业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PPP建设模式,用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投入”,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去年出台的《攀煤矿区低收入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方案》,为推动攀煤矿区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了局面,做得很好!当前,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找准民生工程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更加注重雪中送炭、济人之困,加大对特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打造宜居城市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强化教育事业发展,让适龄儿童高质量享受均衡化的教育服务;抢抓国家棚户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机遇,保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势头;围绕“三就两安一低保”等重点环节,推进辖区低收入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努力为困难群体解决好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