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严三实”是精神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要严、步伐要实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路径依赖的惯性、不思进取的惰性、既得利益的顽固性,共同构成了改革的阻力。越是这样,越需要拿出“严”和“实”的过硬作风,紧咬目标、百折不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把各项改革部署抓紧、抓实、抓落地。
一要坚持砥砺担当,勇当改革的践行者。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证明“你妈是你妈!”;另一个是“盖不完的章”。堂堂大国总理,频繁为一些“小事”动怒,而且经常不得不连番督促才获解决,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改革进程中仍存的种种障碍。而障碍的来源在哪?套用总理的话,正是因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前段时间,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来攀检查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工作,检查结果显示不少部门网上行权不积极甚至有的为零。这样一项既有利于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又能保护干部、方便百姓的改革,为什么就推不动呢?这其中有领导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有个别部门、个别人员不愿放权等私心杂念。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系统,“顶层设计,基层探索”是对基层干部的高要求、严标准。敢不敢改,愿不愿改,是各级干部的立场、态度和行动!在座各位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以巨大的决心和担当,既挂帅又出征,勇做过河的探索者、践行者,不打政策“擦边球”,不做改革“中梗阻”,不当群众“痛恶者”,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二要坚持谋定后动,做到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前所未有,步子一旦迈出去,就要踩得准、站得稳,否则一个小差池都可能付出大代价。这就要求我们严把关口、谋实举措,改一个成一个,积小胜为大胜。“蹄疾”就是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大刀阔斧、敢闯敢试,既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又要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步稳”就是务必稳步推进,强化底线思维,确保稳定,不出乱子,坚决避免因决策不当、虑事不周引发矛盾、干扰大局。诚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冒险,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案例,要总结经验;失败案例,则应汲取教训。去年,媒体曾报道了河南省郑州市警务机制改革失败的案例。分析河南警务改革,有四点值得总结或深思。第一,改革不能单纯效仿。从相关资料看,新乡最早在河南省推行警务机制改革,其他城市纷纷效仿,主要内容是“减少层级、警力下沉,一警多能、综合执法,从优待警、严格奖惩,提高效率、强化保障”,但郑州与新乡,情况显然不同,简单地移植只会加大失败的概率。第二,“单兵突进”的改革很难成功。改革之初不少人就担心,改革后公安部门与法院、检察院不好对接,结果是,不仅公安部门工作人员承认工作上难对接,而且检察院人员也认为很难适应。这就是“单兵突进”式改革的结果。如果公、检、法同时启动改革,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第三,脱离民众的改革很难成功。从报道来看,当地居民并不满意这次改革,例如,有居民指出,“改成‘大派出所’了,但民警人数没增加,各部门办公还分散了,不方便。”还有的哥表示,最怕去“大派出所”,因为过去的很多派出所都不存在了,很容易白跑路。这反映出改革不符合民众期待。如果这项改革事先征求民意,相信不会有后来的结局。第四,改革绝不能演变为一场“权力游戏”。改革的本意是,减少层级、警力下沉。但事实情况是,改革后领导人数不见减少,反而是越改越多。那么,这样的改革就会给人留下一种印象:这是一场权力主导的“权力游戏”——改革不是为了削权,而是增权,以便给部分人创造提拔升职的机会;或者说,由于某些权力不遵守改革设计的规则,结果让改革走样变形了。这个案例,虽离我们比较遥远,但仍足以让我们警醒:对于改革,我们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当改则改,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则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安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到改革有秩序、稳定有支撑。
三要强化问题导向,推进重点改革。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是“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严、着眼于实,从问题的研判和剖析中选准改革路径,从问题发生的规律上把握改革措施,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改起,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明确今年要重点抓好国企、农村、科技体制、商事制度、行政体制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西区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今年要做好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等十四项工作。在这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要注意把握大局、统筹兼顾,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促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三严三实”是行为规范,全面依法治理,态度要严、制度要实
全面依法治理能不能顺利推进,着力点就在“严”“实”二字。“严”字蕴涵的是捍卫法治权威、坚定厉行法治的纲纪要求,“实”字蕴涵的是养成法治习惯、形成遵法守法的行为自觉。我们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依法治理新局面。
一是要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说,“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对领导干部来说,遵纪守法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以“三严三实”的要求履职用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基层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依规办事,不仅是工作要求和时代需要,更是对个人和家庭的保护。媒体曾经曝光山东临沂一村民因超生被镇计生部门工作人员拘禁的案例。在实际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因公职人员不懂法而违法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乡镇、街道这样的基层岗位上。虽然基层工作事务冗杂,工作难度大,基层干部工作确实辛苦,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基层干部不懂法、不守法的理由。在座各位都是西区的领导干部,更应在全面依法治区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严和实的更高标准,率先垂范,讲责任、担责任,当好本地本部门法治建设的“火车头”。
二是要健全规章制度。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今年3 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审议通过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设区的市。这是依法治国的重大进步。此前,由于立法权的缺失,不少地方甚至形成了改革与法律博弈的局面,要么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寻找法律漏洞,钻法律空子,要么就干脆突破现行法律限制,违背现行法律的宗旨、原则和精神。立法权的下放,将为各地带来更多治理自主权。对于我市,也是如此。我市将可根据自身实际,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法规,解决现实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西区已出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的决定》,在法制宣传教育、法制示范创建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下一步,要在全市法制建设总体框架下,不断完善工作规程,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把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